我想看看~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覺得神的愛只能透過套路了解? 擁抱神的愛/Searching for God Knows What



1.我覺得真理是活生生、複雜、非常巨大、生氣盎然、栩栩如生的。簡單的字句、列表、公式,無法描述真理,或解釋生命複雜的本質。

2.神要傳遞給人類的訊息,耶穌的福音,不僅向我們的腦袋傳講,也向我們的心傳講。也就是,傳遞的方式和訊息依樣重要,缺少鑲嵌著真理的情感,就無法正確呈現這些信念。

3.將真理和意義分開是個危險把戲。我認為背誦信念與人無益,除非他們已經了解這些信念的意涵。我認為信念必須潛入靈魂深處,進入他們的本我,才會有所改變。只靠列表很難潛入靈魂深處。

4.人類受造就是要從神得榮耀,也就是得到安全感、對價值的認識、對目標的感受、對他的創造主的公義感受。

5.人類這物種,經常不斷在各方面和其他人比較。這是他們生活方式的基本特質,看似怪異,也可以說,是一種浪費。然而,這是所有人類社會發展、情緒健康、喜樂、悲傷、巨大悲劇的幕後驅策力。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未來門徒的4個挑戰/Problems of Christian Leadership



一、沮喪
1.所以,第一個困難是關乎靈性層面:我們傳福音的對象對真理的盲目;第二個則是肉體層面:我們脆弱易朽的身體。

2.神指定了要以傳福音的方式,推翻黑暗之君,藉此把光照入人心。所以,我們不沮喪。人們心上蒙著帕子,我們無法透過自己的能力穿透納帕子,但當福音被傳講,神的力量就能穿透那帕子。

3.神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中彰顯,神的力量透過死亡展現。

二、自律
1.賞鳥讓你走出戶外、活動肢體,享受與自己的獨處時光,或者與朋友一起出去單獨走走,遠離城市的喧囂,進入鄉村的寧靜。賞鳥讓人集中注意力,不去想辦公室或事工上的壓力,也讓人默想神創造的精巧與美麗。

2.休息和放鬆的紀律方面,給各位的三個想法:我們有對適當休息時間的需要、對嗜好或運動的需要,以及對家人或朋友的需要。

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婚姻解密:以上帝的智慧來面對委身的複雜性 The Meaning of Marriage: Facing the Complexities of Commitment with the Wisdom of God


1.按照聖經,上帝設立婚姻是反映了祂在基督裡對我們的救贖之愛、煉淨我們的品格、創造穩定的人類社群為了生養孩子,並且是透過互補的兩性代如持久、全人聯合的方法來成就這一切。

2.我們不能把聖經的婚姻觀推託成偏頗落後或者是文化骨董;相反地,它充滿了對婚姻實際、現實的洞見以及激動人心的應許。

3.啟蒙運動把婚姻私人化,把它從公共領域拿出去,並把其目的重新定義為使個體愉悅,而非任何「更廣泛的善」,諸如:反映上帝的本性、塑造品格或養育小孩。

4.只要愛上一樣東西,心就一定會痛苦,還可能破碎。像要確保你的心完好無缺,你就不要愛任何人,甚至不要愛寵物。用各種嗜好和小小的奢侈的享受將心仔細地包裹起來,避免一切感情糾葛,將它嚴嚴實實地封閉在自私這副靈柩裡。可是,在這副中安全、黑暗、沒有動靜、沒有空氣的靈柩裡,心會改變。它不會破碎,但會變得硬如鐵石、麻木不仁、無法拯救。若想避免悲劇,至少避免產生悲劇的危險,唯一可供選擇的方案就是進地獄。

5.在漫長的年日裡,有些時候你會經歷到必須學習去愛那位你尚未和她結婚的人,那個可謂陌生的人,你必須做出你不想做的改變,而你的配偶也必須如此。也許這場旅程最終會帶你們走向堅定、溫柔、喜樂的婚姻,但這並非因為你和一位完美相合的人結婚。那樣的人並不存在。

2017年7月3日 星期一

你還在被恐懼所苦嗎?--愛勝過恐懼--進入親密、豐盛、狂喜的生命/Lifesigns: Intimacy, Fecundity, and Ecstasy in Christian Perspective



1.仔細閱讀福音書,你會發現耶穌很少接受別人對他拋出的問題。祂表明這些問題乃是出於恐懼。耶穌總是藉著回答來轉變問題。祂將問題改換更新--讓那些問題成為值得祂回答的問題。

2.儘管我們認為自己是耶穌的跟隨者,這個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恐懼問題,仍然一再引誘著我們。一旦這些攸關生存的恐懼性問題,成為指引我們生命的問題時,我們就很容易拒絕由愛而生的話語,將它們看作是不切實際、浪漫、多愁善感、宗教性或毫無用處的。

3.保持距離讓我們可以忽視別人,把對方當作毫不重要的人;彼此親近則形成我們不表達,或不承認受傷情感的藉口。

4.「真心喜樂的人並非一定要說笑、大笑甚或微笑,這樣的人不是一群樂觀看待生命、把嚴肅時刻或嚴重事件相對樂觀化的人。真心喜樂的人,會睜大眼睛看見人類生命所面對的苦難現實,同時卻不受苦難綑綁;他們與受苦的人一同受苦,卻不會緊抓著苦難,反而會指出超越苦難的永恆平安。」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好想多認識一下聖經啊~--神話語的力量:談聖經與神的權柄 Scripture and the Authority of God



1.「可以預見的是,我們對聖經的觀點將不再停留在神學與命題的層次,就如同賴特清楚陳明的。我們將能夠納入倫理與敘事的層面,因而在倫理與敘事的部分有所參與。國度不只是關乎「相信某些事實是真的」,更是關於「如何根據這些事實而活」。」

2.「聖經裡的神旨意,並不只是要拯救人類而已,神還要更新整個世界。所以其實整個故事並沒有結束,還在繼續上演;神邀請所有讀聖經的人,一同各按其分,一起參與當中。」--

3.「原來神的「道」,不只是等同於寫下來的聖經而已,神的「道」更是種奇妙位格的同在,不但能創造、審判、醫治,而且還能重新再創造。」-

4.「「聖經權威」既要深植於以使命為本的土壤之上,也要藉宣告神國度的消息與世界對抗,還要倚靠聖靈得力而更新,又要藉使徒教導與傳講而成長,最後更要結出改變生命的果子,成為神將宇宙撥亂反正的開端。」

5.「聖經逐漸被矮化成只剩下兩層含義:第一,聖經被當成了「最高法院」,作為原始材料,用來推演神學教義、倫理規條,或作為規則手冊,用來判斷改革創新是否合宜。第二,把聖經用在聖言誦讀,各讀各的聖經,聽神說話,滋養個人的靈命以及靈修生活。」

什麼?連結婚後也能談經濟學!?--小倆口經濟學 Spousonomics



1.「婚姻是舉世最大的投機事業,你毫無理由認定它會獲利--有一半以上的婚姻都不成功,但你還是一頭栽進去,希望、認定、押注認定你會是成功的那一半。成功的唯一機會是,把婚姻當成長期投資,在經歷嚴酷考驗、獲利停滯,公司似乎需要新管理階層時,堅持到底。」

2.「「現狀偏誤」,亦即風險趨避過頭,使得我們只願選擇已知和熟悉的事物,不願選擇未知和不熟悉的事物。...我們的幸福快樂不在於我們現在位於何處,而在於我們現在的位置和昨天相比如何。」

3.「經濟學有一個理論,稱作「理性成癮」,意思是我們會因為一再重複,而對事物上癮--酒精、賭博、色情、冰毒、香菸、吃軟飯的男友,而我們會一直保持這樣的癮頭,因為我們覺得這樣利勝於弊。上癮者已經考量過正、反、長、短的利弊,完全是出於他「理性」的決定。」


4.「我們也可以在婚姻較日常、較平凡的層面,見到道德風險:不再在意自己的外表、愈來愈懶惰、乏味、再也不浪漫...視另一半為理所當然。任何長期關係發展到最後,大概都有這樣的結果。我們對伴侶產生了一種自在感,是我們無法由世上其他人感受到的,也因為不必費心讓約會對象留下好印象而鬆了一口氣。」

5.「不論是「最小最大定理」或者「懦夫賽局」,賽局理論面對的都是贏家不能全拿的情況,因此贏家的目標是:考量其他對手可能用的策略,設定自己盡可能取得最佳成果的策略。」

6.「「確認偏誤」,也就是我們總是只注意能證明自己信念的訊息,而忽略其他。意即,不要相信你所聽到的一切。」

7.「「雙曲貼現」基本的意思是: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我們對未來事物的價值,不如我們對現在事物的價值那般重視。因此我們雖然明知不好,還是會追求可立即獲得的滿足。」

8.「許多問題都可歸為資訊不對稱造成的「溝通」問題。如果你不希望另一半知道事情的真相,或者擔心不知道她會有什麼反應,而過濾了一些細節,就是資訊不對稱。當你以為他該知道妳想要什麼、你在想什麼或你要他做什麼,因此不直接告訴他,這就是資訊不對稱。當你為了某件事不快,卻悶在心裡,這就是資訊不對稱。」

9.「經濟學者會說,在考慮未來時,如果一心一意只想著過去的投資,即所謂的沉沒成本,那就是浪費時間。沉沒成本正如字面上的意思:沉入、埋沒、完蛋、結束。明智的經濟學者會說,放下它們,把焦點放在未來的成本和利潤上,而不是你已經花下去、追不回來的金錢上。」

10.「婚姻的本質,日常的親密,永恆的你來我往,在在都使你們必須坦誠互動,否則小嫌隙就可能變成大鴻溝。有時最軟弱或看來可來最沒有效的誘因,比如只是告訴對方他們做得很好,認可他們的努力,相信你的伴侶、朋友,或員工不會讓你失望,反而是最有效的誘因。」

小倆口經濟學

Spousonomics


內容簡介

這是另一半使用說明書,
幫你從廚房到臥房一次搞定
  你總是怨:「每次都我洗碗」?
  這是專業分工、比較優勢的問題
  她總是說:「不要,我好累」?
  這是供給面、需求面的問題
  學會簡單的原理,
  讓他(她)從此講得聽、叫得動!
  學會「小倆口經濟學」,
  讓你這輩子最大的投資(婚姻),獲得最大的報酬!
本書特色
  1.文字趣味,兩位太太寫經濟學,閱讀輕鬆無障礙。
  2.方法務實,附上具體解決方案,不是光講恨和愛。
  3.研究深刻,圖表、數據加個案,印證理論不瞎掰。

作者簡介
寶拉.舒可蔓(Paula Szuchman)
  寶拉.舒可蔓是《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頭版編輯,曾任該報記者,主跑旅遊產業和生活風格趨勢,目前和先生、女兒(還有狗狗),住在紐約布魯克林。
珍妮.安德森(Jenny Anderson)
  珍妮.安德森是《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記者,主跑報導華爾街動態多年,因報導美林集團(Merrill Lynch)獲得財經新聞最高榮譽「傑洛德羅布獎」(Gerald Loeb Award),目前從事教育和生活方面的寫作,和先生及兩個女兒住在紐約曼哈頓。

覺得聖經裡面都不詩意?--詩人的眼睛--聖經文學的新視角


1.「人類最根本的罪就是這個自我為中心的驕傲,想要越過神的界限和方式,使自己出名或變聰明,基本上巴別的罪和人類始祖的罪是一樣的。這是人類最難對付的罪。」--

2.「殘缺的傷痕,成為雅各誇勝的記號;因為神的恩典和能力,在軟弱的人身上顯得更加完全。跛腳讓雅各真正謙卑下來,這是屬靈生命最重要的標記,一個人若缺乏謙卑的特質,一切敬虔的外貌,都是虛空。瘸了腿的雅各,喪失了能力,於是緊緊抓住神不放,要求祝福。」

3.「期盼神的兒女們在百般的試煉與苦難之中,能夠結出悔改的果子,與所蒙的恩典相稱;能夠存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因為知道有一天我們都要站在祂面前,祂要憑我們的果子來檢驗我們的生命。」

4.「我們應該像園丁一樣看待我們的困境。植物的根部可能長相怪異且令人討厭,但是一個有知識且對自身潛能有信心的人,將會引導它們長出美麗的花朵和果實--如同在生命的底層可能會有困頓的情緒和處境,但只要小心照料,它們也能帶來最大的成就和喜悅。」

5.「葛尼斯要我們謹記兩件事:第一,我們天生就不屬靈;第二,也沒有受過操練。魏樂德指出屬靈操練的原則,基本上像運動員的訓練一樣,必須天天操練,他說「那是一種持續進行的活動,使我們能夠與基督和祂的國度,進行更有效的合作」。」

6.「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更不是單靠知識和教育,更重要的是愛,像天父對待歸家浪子一樣,完全的接納與擁抱,才是真正的愛。只有在這樣的愛底下,個人才找得到生存的意義。」

7.「對上帝的認識,正是一個人踏入信仰的起點,是信心的第一步。但是單單知道你所信的是誰還不夠,信心的第二步是順福。最後,有了知識與順服,我們才能真正信靠祂。知識、順服、信靠是信心的三個要素,三者形成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聖經說因信以至於信,就是這個道理。」

8.「「耶和華的話」貫穿全篇,不指佔據顯著的地位,而是事件背後的發動者與誘因。神的話語一發出,必要成就其所命定的旨意,因此一路克服攔阻,得到最後的勝利,成為整個追尋的主體與英雄。」


9.「在教會肢體的牧養和關顧上,我們很容易疲憊、很快枯乾,我們的能力和愛心極為有限,手中的資源根本不足,靠自己僅有的,一下子就山窮水盡。但若以信心接上祝福的源頭,神應許我們的腹中會有活水般的江河泉湧而出。」

10.「人對神的道有著各式各樣不同的反應,收成的關鍵在乎你的心田是不是一塊柔軟的好土。這應該是基督徒生命能否轉化的關鍵。不幸的是,我們讀經往往捨本逐末,為了種種別的目的而讀。我們可以經年累月,聆聽別人傳講神的道,或自己閱讀神的話,然而,生命卻可能毫無改變。」

11.「這才是上帝救贖我們的目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傳福音」就能概括的使命。我們作基督徒多年,是否在生命的每個角落,生活的每個層面,每時每刻,或說話或行事,都有基督作在神的右邊?」

12.「對於一個願意「來」到耶穌跟前的靈魂,聖靈的風,總有一刻會吹開他的心門,引領他出黑暗入光明,因為,改變生命的力量,乃是來自上頭。」

13.「世上的成就或財富,不一定代表神的祝福,更不是判定個人進入神國的標準,耶穌運用最強烈、最極端的人物對比,來說明這個叫猶太人震驚的道理。惟有個人和真道以及上帝的關係,這才是永恆歸宿的關鍵。」

14.「人生並不單調,反而充滿了挑戰,神各按其時成為美好。財富本身雖然不能給人滿足,卻可以帶給人享受,並用來榮耀神。智慧雖然不能解答所有人生之謎,神的智慧終究勝過人的愚昧。至於死亡確定的結局,人雖然無法逃避,卻應把握神給人的機會,活在此刻,就當珍惜生命、享受生命。」

15.「羊群一天的旅程,從安舒的青草地溪水邊,行經危險的死蔭幽谷,再逐步攀爬到高地上擺設的筵席,好像信徒一步步登高的靈程,神所量給我們的仇敵處境,必然也是我們能夠勝過的試煉,神同在的保守,能夠將我們安全地帶返家門。」

16.「一首詩就像小小的鏡片,透過它我們可以近距離地、觀察宇宙間一些「不起眼」的瑣事,詩是通往世界的迷你窗戶。在小小的藝術創作中,詩人將她的眼睛借給你,希望讀者的眼睛,也能被這些從未留意的事物所捕獲。」

17.「藉著義人約伯的無辜受苦,顯明神對宇宙治理的主權,並教導我們人與神正確的關係,是建立在神全能的恩典,以及人對神的信靠與順服之上,好叫最大的榮耀歸給神。」

18.「藉著義人約伯的無辜受苦,顯明神對宇宙治理的主權,並教導我們人與神正確的關係,是建立在神全能的恩典,以及人對神的信靠與順服之上,好叫最大的榮耀歸給神。」


詩人的眼睛--聖經文學的新視角
作者:郭秀娟
A1197/25k/368頁/線膠裝

ISBN: 978-957-587-987-7


書籍介紹
聖經是神的啟示,也是文學史上的曠世鉅著,如果不想遺漏聖經作者透過文學技巧所傳達的真理,我們需要詩人的視野,來闡述聖經中的文學之美,本書正是為了回應這一需要而寫就的。

在這裡,沒有深奧難懂的文學理論,只有尊重聖經歷史性和啟示性的文學分析,嘗試從聖經作者的說與不說、用字遣詞中,從經文的細微之處與前後文巧妙的連結中,掌握詮釋上的重點和意義,發掘其中的深義。

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靈活出入於經文、解經大師的洞見,以及文學名家作品、當代人的生活之間,讓二十段再熟悉不過的經文,鮮活了起來:人物性格、情節、對話,栩栩如生;眾多主角內心的墮落、迷惘、掙扎、信靠,歷歷在目。作者所展現的絕不僅是文學分析的技巧,更是以無比熱情探索經文信息的崇敬之心。

在作者的細心引導下,讀者得以一步步學習用文學分析法來讀經,讓每一段經文綻放出原有的力道,對你說話。

作者簡介
郭秀娟
台灣省台北市人。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電腦碩士。曾在美國矽谷IBM等公司任職多年,從事電腦軟體設計。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四年,在Western Conservative Baptist Seminary進修。之後擔任《校園雜誌》特約編輯迄今。著有《認識聖經文學》,譯有《再思解經錯謬》、《新紀元的迷思》、《創造與祝福──創世記註釋與信息》、《天路客的行囊──恆久專一的順服》(皆為校園出版)。發表過的文章全數收錄在加利利基督徒網站(http://galilee.campus.org.tw/)。

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

世界太邪惡了~該怎辦?--邪惡與上帝新世界/Evil and the Justice of God

1.「饒恕並不等於容忍,饒恕也不等於漠視,無論是個人或道德上的漠視;饒恕不等於我們輕看邪惡。」

2.「我們饒恕別人的時候,我們不只釋放了別人,使他們不在背負我們的憤怒及其他各種可能的後果;同時也釋放了自己,放下那些已發生事情的重擔,脫離傷殘的情緒。」

3.「在修復式正義的願景下,整個群體都委身在其中,去誠實地指出邪惡,面對且處理它;不適讓人遠離身邊那些令人不舒服的眼光,而是將受害者與受害者,連同他們的家人朋友帶來,一同嚴肅且誠實地探討所發生的事,也一同決定如何往前邁步。」

4.「當你敬拜某個偶像,不管是什麼,你就是放棄你身為人的權柄,將這理當掌管世界的權柄的一部分,轉讓給你敬拜的對象;同事我們也會被這負面的力量所左右,它是與上帝敵對的勢力,也是對抗創造的力量。」

5.「福音書的中心故事與其他世界著名宗教理論及願景,有關鍵的差異:創造世界的上帝,為世上所發生的事負責,在祂自己的肩上承擔問題的重擔。...「為著世上一切邪惡,世上萬國群起宣告上帝的審判,卻驚覺上帝已經為此服刑了。」」

6.「他任人欺打;他背起羅馬的十字架,走那額外的一哩路;他在山丘上被豎起,無處可藏;他扮演以色列世界之光的角色,擁抱了不信上帝之世界的黑暗。」

7.「儘管人類心中的意念只有邪惡,上帝仍然決定透過人類的本相來作工;上帝要透過以色列來作工,雖然他們的犯罪次數和順服次數不相上下。」

8.「善惡的界線往往不是簡單的「我們」或「他們」就能分清楚的。每個人心中同時有善有惡。罪惡的確存在,我們也必須知道,程度及規模較小的罪,與又大又恐怖的罪之間是有區別的;如果只是將問題膚淺化,這並沒有面對或解決邪惡的問題。」

9.「在十字架上,上帝將「邪惡」定了罪,卻釋放那些被「邪惡」傷害的人,並且將修復的能力恢復在願意「彼此饒恕」的人身上。這就是基督十字架所成就的,也是選擇饒恕的人所經歷的。」

邪惡與上帝新世界/Evil and the Justice of God
作者: 賴特 (N.T.Wright)   譯者: 張悅慈
出版社: 校園書房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101
頁數: 272  ISBN: 9789861983097 
類別: 生命造就  適合對象: 適用所有人


書籍介紹
上帝不曾解釋邪惡為何存在,但祂已藉著耶穌的得勝,帶來公義與美善的新世界,並賜給我們勝過邪惡的應許!
獲2007年今日基督教雜誌神學/倫理學獎項

雖然Evil這四個字母令人討厭,但上帝也給我們Love,這充滿盼望的四個字母!
恐怖的新聞不斷挑戰我們的生活,迫使我們對世界感到絕望。地震、水災或乾旱等天災肆虐,殺害、暴力、欺壓等恐怖行動衝擊世界的秩序,究竟何來上帝的盼望?循規蹈矩的我們,不作奸犯科、不違抗法律,為什麼要與那些惡者一同受苦?何來上帝美善的創造?公義的上帝為什麼容忍邪惡存在,並允許它虧損美善的受造世界?

賴特主教一語道破了我們的盲點,我們總要追尋「為什麼邪惡存在」的答案;但他引導我們將焦點轉向「該如何面對邪惡」的議題,因為上帝已給予我們戰勝邪惡的應許。上帝在聖經的故事中,向我們展現祂如何對付邪惡:無論世界多麼黑暗,甚至要吞滅我們,但祂依舊掌權,且在十架上勝過邪惡力量,使我們足以在現今的世界中,用饒恕與和好來克服邪惡,將公義的新世界展開於當下。別再遲疑,此刻,就讓我們一同活出上帝的新世界吧!

作者簡介
賴特(N. T. Wright)
  是我們不可忽視的當代基督徒作家。他不僅是位忠心探究上帝話語的學者,也是不斷以聖經信息餵養信徒的牧者。關心教會實況,擔任牧職已數十餘年,於2003-2010年擔任英國聖公會德倫教區主教,為一般信徒寫作《給平信徒》聖經信息系列,包括《約翰福音.真是這樣?!》(友友)等書。
  賴特現任英國聖安德烈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新約與早期基督教教授,關注基督教的起源與福音信仰的關係,他正著手進行《基督教起源與上帝的議題》系列,包括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暫譯:《新約與神的子民》,校園即將出版)、Jesus and the Victory of God(暫譯:《耶穌與上帝的得勝》,校園即將出版)等書。此外,亦著有多本與信仰和神學有關的作品,例如:Scripture and the Authority of God(暫譯:《聖經與上帝的權威》,校園即將出版)、《再思保羅神學爭議》(校園)、《純.基督教》(天道)等書。
  透過各種作品,賴特不僅在學院中的聖經研究有所貢獻,更將上帝的話語,拓展至每一位真誠想認識上帝的信徒手中。

2017年6月26日 星期一

如何不被慣老闆吃死死?--為工作立界線--成就工作與美好人生的雙贏策略/The One-Life Solution: Reclaim Your Rersonal Life While Achieving Greater Professional Success



1.「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在整合生活與工作,不見得要把兩個世界整合起來,而是要把你整合起來,讓你以整合的方式生活。你愈整合就愈能建立一個堅固的核心,開創神設計你時原要你過的生活。」--

2.「有界線的人知道,無論他的選擇導致什麼後果,他都要負責,也不會推卸責任。他並非受害者;他有責任,也勇於面對。」

3.「身分並不是由角色來界定;角色是為了讓你活出身分而產生的結構,而身分在那個角色(父母、副總裁等等)發生以前老早就形成了。你的身分,是從行事為人的明確作風而來,早在承擔一個角色之前。」

4.「價值觀是人格結構的另一個重要層面。我們看重什麼,終究會去堅持和擁護。它們也會形成一種結構,能把我們的努力組織成焦點清晰的活動,目標是產生更多我們所看重的事物。」

5.「缺乏關心(或說自私),是指某人一輩子從來不曾幫助別人,只顧自己,那和不懂的區別很不一樣。不懂得區別的人,不能自由地決定幾時幫忙、幾時不幫;事實上,某人只要能讓你覺得愧疚,就能替你做那個決定了。」

想在禱告中經歷聖靈嗎?--聖靈在翱翔:在舊約裡禱告 The Spirit Hovers: Journeying Through Chaos with Prayers


1.「大衛詩中流露的訊息是,禱告並不是一種操縱的工具,讓人的意志可以改變神的意志;禱告室尋求神的憐憫與恩典的方法。」

2.「對我們說話,好讓我們學著體現你的恩典,定睛於此刻的生命,卻活出迎向終末的永生。」

3.「幫助我們相信你的話語,不是作為冷硬規條的律法,而是成為引領我們通往自由、圓滿和一切可能的恩惠之道。幫助我們聽從你的誡命,那誡命是生命的救星,許我們在你愛的保證中與你相契。幫助我們在善的知識裡得著滿足,不要因為對惡的一知半解,就陷入了誘惑之中。」

4.「甚願你賜福與你同行的人,這是一條毫無保留獻出自身摯愛的路徑,相信施比受更為有福,在分享中,我們得到飽足,在施惠中,我們得到幫助。」



聖靈在翱翔:在舊約裡禱告

The Spirit Hovers: Journeying Through Chaos with Prayers


書籍介紹
聖靈翱翔如鷹,
  背負世人運行在黑暗混沌之上。

  舊約巨擘
  布魯格曼、朗文感動推薦

  本書附有靈修圖畫別冊

  本書是一本依據舊約研經而寫下的禱告詩集,它承繼了古時詩人悲憫的眼目,為當代的悲慟之處哀哭,並投向神公義視野的恢弘向度,尋求人與神、與社群、與環境的連結。作者邀請每位讀者同為與神同行的羈旅者,在行進間一吐胸臆間的懸念,吸納聖靈的奧祕氣息。

  藉由本書禱詞,讓我們在舊約裡禱告,以尋找——
  屬靈與知性的合一、基督徒社群中的領導、
  普世教會的互動、跨文化的經驗,以及
  個人與社會角色的轉換。

  他者之神啊,
  你還記得那約,
  注意到了你百姓的苦情。
  你聽到受壓迫者的哀聲。
  幫助我們,讓我們勇氣十足,
  信任你,因而敢於作居處外邦的陌生人,
  理解到就是在成為寄居者時,你的恩典開始
  澆灌下來。(節錄自〈法老的女兒〉,出埃及記第二章)

作者簡介

楊克勤(K. K. Yeo)


  他是不住地在聖經裡禱告的學者,關懷福音與文化的對話,學生的良師與益友,蒙召成為學術與教會的橋樑。目前為美國迦特勒福音神學院新約墾德教席教授(Harry R. Kendall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西北大學研究院教授,並在世界各地講學。出版包含《孔子與保羅》等多本中英著作,禱告詩集另有《聖靈在呢喃──在新約裡禱告》。

想要改變世界嗎?--耶穌如何改變世界/Who is this man?



1.「自閉症、唐氏症、或其他類型的殘障孩童......乞丐或歹徒或一生虛擲光陰的敗家子及敗家女;無家可歸的、赤貧的、生病的、精神疾病的、身體失能的;被驅逐出境的、難民、逃犯,甚至是罪犯和惡棍。在我們的祖先眼中,這些都是應該拋棄的包袱。耶穌卻看到,這群人也有上帝榮耀的形象,要藉由他們,來觸動我們的良心,幫助我們無私,而這是希律無法看到的。」

2.「聖經記載耶穌憐憫人,在在讓我們看到,人蒙憐憫,從來不是因為他們是好人值得憐憫;純粹是因為耶穌看到他們的需要,動了慈心。」

3.「耶穌認真看待她們的的疑問與論點:耶穌從不為女性劃設疆界,從不嘲笑女性,也從不慫恿她們要三從四德;耶穌從無私心,也沒有侷促不安地企圖捍衛男性自身尊嚴。」

4.「每所大學都是跟隨耶穌的基督徒所創立的,教育學生善用理智,盡意愛神。名為大學,是因為反映了「起初神創造萬有」的理念。現實生活不只是一場場不斷出現的偶發事件。所以,早期大學可不像現今的跨多學院的巨型大學,目的不是隨意拼湊的,而是為了探索宇宙(universe)真理而設立的大學(university)」

5.「在基督裡,基督徒認為:人人平等,階級學位一律無關緊要。教會聚會時,飽學之士和為奴的及不起眼的工匠,平起平坐。」

6.「人,向來喜歡劃清界線,一分為二:「我們」和「他們」,宗教信仰如此,種族、文化、語言亦然。人類語言裡,破壞力最強的兩個詞彙就是「我們」和「他們」。」

7.「奧古斯都(凱撒)絕對沒有料到,他統治時期,最值得歡騰,最影響後世的,竟然是一個嬰孩的誕生。他根本不知道這回事,也絕沒有料到,凱撒對後世最大的「貢獻」,竟是用來定義出「何種類別不屬凱撒」。」

8.「基督說:我來,不是要來折磨你的老我,而是徹底除滅老我--沒有折衷與通融的餘地。我不要這裡修一下、那裏剪一下,而是把整棵樹給砍掉。我會賜給你一顆全新的新。事實上,我把我自己都給了你:你必以我的心我心。」

9.「神不經意的揀選,足以提醒以色列民,不要自以為是神的選民就驕傲自大,因為神的揀選是「隨意」的。」

10.「截然不同的兩人,兩套慾望、口味,因相愛而彼此委身,結為連理。婚姻的價值,遠遠超過萬般。愛,超越數字的算計:兩人成為一體,卻仍為擁有各自的天地而歡喜「是一是二,誰也難分」。」

11.「耶穌從未寫過一本書,然而,他卻成了最常被書寫的對象,激發了普世語言文字的發展。耶穌與音樂的相關記載只有一處,而耶穌卻成為許多歌曲與音樂的主題,無人能出其右。耶穌孑然一身地死了,然而不斷有人為他而死,至今亦然。」

12.「單從史實來看,把耶穌釘上十字架的,乃是罪--每一個人在人性中的黑暗面。但耶穌相信,因著愛,十字架代表的不僅是罪與死亡,更是戰勝罪與死亡的救贖之愛。無論你我信不信耶穌,這就是事實發生的經過。」

13.「星期六,受難次日,復活的前一天。是禱告了、交託了,卻遲遲沒有得到答覆的一天;是靈裡受壓、幾乎要死,似乎就此一蹶不振的一天。夾在中間的這一天,非常奇特:介於絕望與喜樂、困惑與明白、噩耗與佳音、黑暗與光明之間。」

14.「星期日釋放出來的訊息,乃是盼望。不是盼望明天會更好,甚至不是盼望死後的永生。這份盼望呼召人們終結自私、罪惡、恐懼、貪婪;終結渺小的老我,好萌生更豐盛的新我。許多人因此成為新造的人。」



15. 「試試看,挪去對耶穌的輕視,照著耶穌所說的去做,看看人生會有怎樣的改變,看看這樣的日子有多美好。試試這樣的生活:有位天父,眷顧你我的需要,垂聽你我的呼求,試試「不要為明天憂慮」,過好每一天。」

耶穌如何改變世界/Who is this man?
作者: 奧伯格 (John Ortberg)   譯者: 屈貝琴
出版社: 校園書房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1001
頁數: 360  ISBN: 9789861984728 
類別: 神學類/基督論  適合對象: 適用所有人

書籍介紹
人類問題的解答、未來的出路,都在耶穌身上!

沒有人會否認,我們的世界正面對著種種的危機。生態的浩劫、能源的缺乏、貧富間的差距、種族的衝突、經濟發展的瓶頸、社會政治的動盪,每一件事情,都面臨崩潰的邊緣,稍有不慎,便一發不可收拾。

值此危機時刻,大家都在尋找良藥解方。不過在種種解方當中,耶穌卻很少成為討論的焦點。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人們總是認為,耶穌屬於「宗教」領域,在靈性方面,也許還有些貢獻,但是面對複雜的生存問題,以及更現實的世界局勢演變,跑去找耶穌尋求答案,會不會太異想天開?

然而,當我們回顧歷史,卻發現從耶穌身上,人們看到了萬物的美好,盡「意」愛神的重要性,於是從牛頓到麥斯威爾等等都受到啟發,在科學界裡大放光芒;除此之外,耶穌一生的題材給予藝術家數不盡的靈感與亮光;耶穌的國度觀讓政治之上還存有更大的權柄;耶穌看顧婦女與孩童、殘疾與弱勢族群。耶穌呼召群眾,投入企業、教育、藝術、政治、社區,好讓世界繁榮興盛──而非膜拜世界。

到底,耶穌是怎麼辦到的?他用了什麼智慧,改變過去兩千年的人類世界?本書作者奧伯格牧師,爬梳數十位專精歷史、社會文化研究、科學研究之一流學者研究成果,整理出耶穌改變世界的許多故事,就是希望提醒二十一世紀的我們,耶穌這個人並不簡單,想要為人類的未來找到出路,想要化解當今世界各樣的紛紛擾擾──答案,其實就在耶穌身上。

作者簡介

奧伯格 John Ortberg

  奧伯格出生暨成長於伊利諾州的洛克福(Rockford),於富勒神學院取得道碩及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曾服事於芝加哥柳樹溪社區教會擔任教育牧師,現為美國加州門洛帕克長老教會(Menlo Park Presbyterian Church)主任牧師、魏樂德靈命塑造中心董事。奧伯格著述甚豐並為《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專欄作家,文章亦見於《教牧領導》(Leadership Journal)雜誌。著有《活出神心意中的我》(證主)、《一場遊戲一場空》、《信心,不怕懷疑》(香港天道)及《這裡發現神的愛》、《行在水面上》、《褥子團契》、《神隱上帝》(以上皆由校園出版發行)。他與愛妻南希結褵近三十年,育有三名已成年子女。

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你我都該懂得神學?--小老百姓神學--在21世紀真實世界跟隨耶穌/The Down-to-Earth Theology



1.「神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被活出來,在日常生活中被探索,用道或肉身的方式行出來,不管是在家庭中、工作中或是與鄰舍相處;甚至連每日例行的家務事,也可能是通往神聖的路徑。」--

2.「當我們不去反思自己到底受什麼樣的信念影響、在活什麼「信仰」,那麼很有可能,儘管我們口口聲聲說要效法基督、學習主樣式、敬拜順服獨一的創造主,卻同時被廣告商擺佈、被偶像劇愚弄、追隨好萊塢的信仰、崇拜科技為了掌握人生、用消費來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讓焦慮恐懼來挾持我們的生活,實際上過著一種自外於神的無神生活而不自知。」

3.「按照福音書上所記載的,耶穌事工的中心信息其實不是「愛」,也不是罪得赦免或得永生,更不是死後上天堂,乃是「神的國近了」,乃是傳講神國到來的好消息。」

4.「總之,上帝的救贖和掌權是向著世界的,有一天,「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神的救贖不是一個很抽象、與世無爭的「真理」,也不只是

5.「要建立個人與神的關係」而已,也不是在教會裡情緒激昂地喊完「哈利路亞,感謝主」,回到真實世界卻茫然不知所措。」

6.「當我們沒有處於某種辯證平衡的狀態時,往往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擺盪,一方面是過度認同世界,一方面是自絕於世界之外。」

7.「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沒有不同,都容易陷入「自我欺騙」的危險,過濾排除掉特定信息,來合理化自己的論點。有時候基督徒反而更容易「妄下定論」,因為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卻忘記一件事:認同聖經至高的地位,並不代表自己有完全理解聖經的能力。」

8.「簡單地說,經濟學學理將「按神形象被造的人」簡化成「經濟人」。這個「經濟人」無須關心與其他人的關係,不需要友宜、愛情、家庭,更不需要上帝,經濟人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為自我利益而努力。「經濟人」必須藉由更多的分工、不停創新、持續地交換、不斷地競爭、讓人可以用更有效率的方式來獲得更多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人類的「無窮欲望」。」

9.「這樣指訴諸情感,卻不在乎什麼是真實的現象,似乎就是我們社會的寫照。在這樣的社會中,沒有太多人在乎真相,卻對自己的「感覺」特別有自信。不管是民調、政治人物、還是媒體,都擅長操控人民的情感,卻連最基礎的事實都不願交代清楚。」

10.「尼采的小超人已經成為這個世界的主流價值,透過不斷地「自我創造」來找尋人生的意義,透過「自我實現」來在虛空中找到定位。「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其他人則是綠葉,存在的價值只是為了陪襯這個膨脹的自我。」

11.「Shalom(沙龍)可以說是一個總異象,統整了聖經裡強調愛、盟約、公義、恩典、救恩等等的意義。Shalom不只是平安,還包含了身體的健康、物質的豐盛,它描述的是一個完全、完整、全方面和諧滿足的狀態。」

12.「小老百姓信徒不可能只在教會中取暖,乃是在自己的工作中、鄰舍中、家庭中進行肉搏戰,不僅與「膨脹的自我」肉搏,更與這個魔獸世界的虛無和疏離肉搏,預備好自己成為shalom之子」

13.「真實美好的基督徒生命不像是只注重「實用」效益的「經理人」,也不是只管對錯的「道德警察」,而更像是一個在真實舞台表演的「藝術家」;試著忠實詮釋自己被賦予的角色,演一台戲給世人和天使看。」

14.「基督徒所關注的不該是「我有沒有拿到天國的護照」,而是將天國具體地帶到周遭的生活中。基督徒的主要使命不只是「傳福音、救靈魂」,而是更完整的「做shalom」。」

15.「神的兒女當然有權柄來到施恩寶座前求神憐憫醫治,但是或許神最看重的,是我們有沒有超越生死的信心。或許最偉大的奇蹟不是病得醫治,而是在病中有喜樂盼望。」

16.「父母被上帝賦予「父母」的角色,一方面享受養兒育女、親密關係的美好,一方面在有限的時間內,成為「管家」幫助兒女預備好自己、為自己的各方面負責任,同時有能力回應神的呼召,成為一個能被神使用的人。父母也在這條路上,一同成長。」

17.「科技永遠只是工具,永遠無法對意義、美感、苦難、複雜的人際關係、人生智慧相關的問題提出圓滿的解答。當摩爾定律不段改寫紀錄的同時,當整個社會耽溺於各種新科技的吸引力十,許多古老的智慧往往被丟棄了。「新穎」才是王道,「傳統」等於落伍。」

18.「持續性局部關注:我們持續地對人、事、物投入局部(也可以說是分散)的注意力。我們似乎關注了所有事,卻沒有一件是全心全意、認真看待的。這樣的媒體,讓我們的注意力被零碎片段的資訊所佔據,嚴重侵蝕我們的專注力及思考力,甚至讓我們的行動力都大打折扣。」

小老百姓神學--在21世紀真實世界跟隨耶穌/The Down-to-Earth Theology
作者: 毛樂祈   譯者:
出版社: 校園書房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301
頁數: 336  ISBN: 9789861983134 
類別: 生命造就/其它  適合對象: 適用所有人

書籍介紹
這是一本讓神學回到日常生活的書,也是給所有21世紀基督門徒的生活指南!

如果賈伯斯的「十誡」、後現代教主女神卡卡、發光二極體內的臉書世界,是你周遭人關切的真實場景;如果半筋半肉牛肉麵的飲食問題、虎爸虎媽的教養、對「破病」的擔憂,也是你人生中的真實煩惱;那麼恭喜你,本書正是你期待已久的案頭良伴,因為它將為你解惑,幫助你有智慧地生活。

這些小老百姓關心的大小事,背後其實都有神學議題,也和我們能否真正跟隨耶穌大有關係。因為當中隱藏了許許多多的意識型態挑戰,更反映了世界觀的爭戰;如果不謹慎地分辨與回應,可能我們一面敬拜上帝,一面卻敬拜偶像而不自知!

透過〈小老百姓的「特殊兩國論」〉、〈 我們所在的魔獸「世界」〉、〈 「國度」尚未成功,百姓仍須努力〉、〈小老百姓的生活神學〉這四部曲,同為小老百姓的作者毛樂祈,與我們分享一種小老百姓神學,也就是用合乎基督信仰的世界觀,來觀看世界、認真過生活。你將學會把聖經看成是我們寓居其中的宏大敘事,同時也明白如何解讀時代與文化的趨勢;你將發現小老百姓基督徒的真正身分,乃是天國特務,要在21世紀的真實世界中,投入真正的轉化中!複雜多變的處境將不再使你我發愁,而是成為我們展現門徒生命的最佳場所。

作者簡介
毛樂祈 
  加拿大維真學院基督教研究碩士,台大農工系畢業(現更名為生工系)。成長於一個敬虔的基督教大家庭,學生時期情場得意、球場稱雄,視上帝為理所當然;直到大學畢業後,歷經幾年落寞的上海工作生涯,逐漸走上信仰的反思旅程。後來,因緣際會到了維真學院,發現自己所信的乃是偉大的寶藏──深刻、真實且美好。如今最大的期待就是以小老百姓的身分,與讀者一同分享信仰路上所見的精采風景。
  回國後,成為校園書房出版社的編輯同工,同時持續於《校園雜誌》發表文章,評論時事、分析文化現象,深受年輕讀者的喜愛。主要寫作興趣為文化神學、日常生活神學與世界觀的對話。

什麼!?我還不知道耶!!!--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創意×創業震撼課程



1.「發現需求的關鍵在於設法找到落差,並且填補落差;也就是說,尋找顧客使用產品的落差、現有服務的落差,還有在調查顧客行為的過程中,從他們訴說的故事看到的落差。」--

2.「男女交往過程中,你可能失誤頻仍,嘗遍失敗滋味,但除非你欣然投入發現的過程,否則永遠無法成功找到伴侶。」

3.「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成功的關鍵不是避開每一顆子彈,而是遭到打擊後能迅速復原。」

4.「聰明人往往會掉入一個陷阱:他們寧可做聰明的事,而不是正確的事。聰明人往往過度分析問題,想出最符合個人利益的解決方案(聰明的事),卻不見得是最正確的選擇。」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創意×創業震撼課程


書籍介紹
作者希莉格主持「史丹佛科技創業計畫」(STVP)多年,是非常成功的創意與創業導師,專門教導大學生(特別是以當工程師為志向)如何規畫未來及創業。幾年前當她的兒子快要上大學時,她回想起自己讀大學和初入社會的挫折與經驗,不禁希望當年20歲時有人能提點她,於是與兒子分享這些寶貴心情。後來她對一群史丹佛學生分享這些觀察和領悟,把演講題目訂為「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引發熱烈迴響與共鳴,並應邀到全球發表演講,最後決定將她的豐富經驗和創意課程寫成這本激勵人心的精采著作。
  希莉格說,每個人20歲時都會有茫然面對未來、不知何去何從的強烈焦慮感,其實你應該欣然接受這種不確定,不確定才是激發創新的火種,也是向前邁進的重要力量。最有趣的經驗往往發生在偏離既定道路、挑戰傳統假設、從失敗錯誤中看出全新契機的時候!
  誰說南極不能賣比基尼?誰說餐廳不能賣蟑螂壽司?蘋果電腦的賈伯斯就會告訴你,被開除是他這輩子最棒的一件事,讓他展開人生最富創造力的一段時光!其實不管你是20歲、30歲、40歲甚至50歲,只要願意跳脫人生框架、勇敢嘗試失敗、以健康的心態挑戰所有「不可能」、把握每個大放異彩的機會,就會帶來無窮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婷娜.希莉格(Tina Seelig)
  希莉格於1985年獲得史丹佛大學的神經科學博士學位,曾任職知名的布茲、艾倫與漢彌頓管理顧問公司(Booz, Allen & Hamilton)、康柏電腦公司(Compaq),還曾創辦一家叫做「圖書瀏覽器」(BookBrowser)的多媒體公司。現任史丹佛科技創業計畫(STVP)執行長;STVP致力於高科技創業教育,為不同領域的學生提供創業技巧,鼓勵他們以創新方式解決世界的問題。希莉格也在史丹佛的哈索普萊特納設計學院教授創造力、創新和創業精神的課程。
  希莉格對於開發創造力懷抱著極大的熱情,喜歡和創意團隊合作,激發創造性思考。不過她很清楚,徒有創意而無法執行,則一切都是枉然,因此她很重視實現創意的方法。而希莉格自己的事業發展,正是她所提倡的創造性思考的最佳寫照。
  希莉格小時候上家政課差一點不及格,因為她做的巧克力布丁發生爆炸,弄得到處都是。她拿到神經科學博士學位後,決定寫一本書討論烹調的化學。她說:「我對實驗室發生的事情瞭若指掌,但對於廚房裡發生的事情卻不是那麼清楚,一旦我了解以後,廚房裡發生的災難就減少許多。」
  除了這本《科學爆米花:不可思議的廚房實驗室》(Incredible Edible Science,中文版由遠哲基金會出版),希莉格總共寫過15本科普書籍。此外,希莉格的兒子小時候對魔術和棒球卡很有興趣,她從中得到靈感,創造出一系列《頭腦遊戲》(Games for your Brain),用卡片教導小孩子各種科學觀念。
  1991年,希莉格對自己著作在市面上促銷的方式感到很不滿意,於是創辦了圖書瀏覽器公司,在書店設立電腦資訊站,協助讀者搜尋書籍資料。當時亞馬遜網路書店尚未誕生,她的做法可說是開風氣之先。
  孕育Yahoo、Google等公司的史丹佛大學素有「矽谷創業搖籃」之稱,校內的創業課程幾乎成為每個史丹佛人的必修課。希莉格身為史丹佛科技創業計畫執行長,她認為在這個步調快速的社會裡,理工科學生只接受科技訓練絕對不夠,應該要具備更多「軟性技能」,了解自己即將面臨的商業環境。希莉格以創新的教學方式,教導來自不同科系的學生把問題變成機會,也因為她深具啟發性的教學方式,獲得學生票選為傑出教師。

什麼是哲學,能當飯吃嗎?--七天學會用哲學思考 Denken wie ein Philosoph: Eine Anleitung in sieben Tagen



1.「我們的生活如果有正面的收穫,我們的人生就會比較美好,這跟周遭的人事物是不是符合我們的期待無關。從反面來看,不管願望有沒有達成,負面的東西並不會讓人們活得比較幸福。也就是說,人生幸福的關鍵並不在於我們的願望是否實現,而是我們能否獲得正面的東西。」--

2.「一個沒有道德的社會就像眾人陷入「囚犯的困境」:個人基於自私自利的立場而彼此爭奪資源,人們因而互相攻擊,處於敵對的爭鬥狀態,不願和別人合作。」

3.「在公平分配社會資源的原則下,對於高成就一視同仁的做法其實是恰當的,因為個人所獲得社會的成就往往不是出於自己的付出和努力。」

4.「如果有人說,「去做A這件事雖然是正確的,不過,我們並沒有最佳理由來進行A這件事」,這就是非理性。還有,我們這裡應該把「正確性」不只當成「某些方面所主張的正確性」,而是「完全的正確性」。」

5.「理性不只是沒有想法上的矛盾,而且還是客觀、非邏輯性論據的合理化。科學和道德的探究都是關於客觀的論據,我們知道,理性的人會先把某些觀察到的事實經驗當作科學預測及行動的依據,然後會參考一些新發現的經驗來修正自己原先的觀點,並把這些觀點整合成全面性理論。」--

6.「賦予知識一個本質的定義並不容易,就算人們覺得即將獲得問題的答案,最後似乎總是和它擦身而過。我們很難透澈地掌握知識的本質和它的證成。當然,如果我們不要過於苛求,一定可以為知識下個定義:知識是正確證成的真實信念。」

7.「哲學藉由概念的澄清和概念的建立來掌握人們認知自我,以及這個世界的理論與實際的基礎,並試著建構思想系統和解決思想的謎團。」

8.「哲學家喜歡研究事物的本質,也是事物必然的關聯性、分析的真實性以及概念的澄清。哲學是一門屬於先驗知識的學科,他的研究不以事實經驗為基礎,而是依據人們對於概念和語言的運用。」

9.「某些現象是自然定律無法解釋的,自然定律雖然存在,卻無法解釋所有事物的發生現象。不過,在自然定律無法觸及的地方,人類的自由意志也無從施展。」

10.「當我們檢視所有關於世界的信念時,我們會發現,這些信念其實沒有支撐的理由,但同時也發現,質疑這些信念的理由也不存在。」

七天學會用哲學思考

Denken wie ein Philosoph: Eine Anleitung in sieben Tagen


書籍介紹
人生中總是不斷碰到這類問題:
  搭捷運時,該乖乖買票?還是逃票?
  該老老實實繳稅?還是想辦法逃稅?
  該公平地對待別人,還是要抹黑對手?

  如果您想了解
  快樂、友情和利他的本質以及經營幸福人生的重要性
  那麼,您就該親近哲學!活出美好人生

  有別於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哲普書,強調哲學流派的演變、哲學家思潮的更迭,本書專門設計給沒有基礎哲學知識、卻想要知道哲學家如何思考、並樂於嘗試哲學思考的讀者。藉由輕鬆活潑的對話方式,每天環繞一個主題,循序漸進地帶領讀者探討哲學的基本問題,讓我們在七天之內就能大致掌握,什麼是哲學家思考的方式,進而讓人生更美好。

  ● 輕鬆好讀:作者化身為哲學家,以輕鬆的對談方式陪讀者思考。
  ● 互動性強:模擬對話,給讀者充分參與感。
  ● 循序漸進:透過聊天,一步步建立哲學家的思考方式。
  ● 聰明幽默:就算在酒吧聊天,也可以用上的不冷場妙趣話題。

  只有活出美德和操守的人生,才是美好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作者簡介

蓋爾哈特.央斯特(Gerhard Ernst)


  生於一九七一年。他在慕尼黑大學求學期間雙主修物理學與哲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後,在斯圖卡特大學擔任教職,二○一二年被紐倫堡大學哲學系聘為正教授。央斯特曾榮獲德國分析哲學協會(Gesellschaft für analytische Philosophie)頒發胥戴格慕勒獎(Wolfgang-Stegmüller-Preis),二○○五年至二○一○年間,曾被選入致力於科際整合發展的德國青年學者學院(Die Junge Akademie),其專業著作豐富,特別是關於倫理學與認識論的理論基礎,曾出版《道德的客觀性》(Die Objektivität der Moral, 2. Auflage, 2009) 、《認識論入門》(Einführung in die Erkenntnistheorie, 4. Auflage, 2012)等書。

人往高處爬?--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The Selfless Way of Christ: Downward Mobility and the Spiritual Life


1.「錯誤的抱負與雄心和正確的抱負與雄心,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前者以權力為出發點,後者則是以愛和服事為基礎;前者企圖高舉我們自己,後者則是希望讓所有的人類都一同提升。」--

2.「當我們的事奉不是來自與耶穌個人的相遇,事奉很快就會變成一種令人疲倦的例行公事,一份無聊的工作。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的靈性生活,不能再引導我們帶出事奉的行動,靈性生活也會退化成僅僅只是偶爾的自我反省和檢驗,而失去應有的動力。」

3.「一旦了解我們可以在不需要改變自己、不需要世人稱讚、不需要太多權勢的情況下,仍能服事他人,我們就是用上帝的眼光來看自己,我們都是隱藏在上帝愛裡的兒女。」--

4.「默想幫助我們滋養內在接受上帝話語的能力,讓上帝的話語打開我們、引導我們、移開內心的恐懼,最後居住在其間。真正的默想,是讓話語在我們裡面成為肉身。」 

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The Selfless Way of Christ: Downward Mobility and the Spiritual Life
作者: 盧雲 (Henri Nouwen)   譯者: 應仁祥
出版社: 校園書房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125
頁數: 128  ISBN: 9789861983066 
類別: 生命造就  適合對象: 適用所有人

書籍介紹
在這本短短的小書裡,盧雲在靈性生命這主題上,為我們提供了極具穿透力的反思,特別是在效法基督「向下移動」的呼召上。這個呼召經常要面對來自表揚「往上移動」文化的試探,這讓我們不禁想到耶穌在曠野中所面對的種種試探:想要「有功效、引人注目、有權勢」。為了幫助我們預備走上這條向下的路,盧雲描述了幾個「靈命塑造的操練」,包括教會的操練、讀經的操練、心思的操練。

配合著林布蘭的名畫,本書為每一位事奉的人、和願意走在門徒道路上的人,提供了一個動人的指引。

作者簡介
盧雲(1932.1.24-1996.9.21)
  儘管已於一九九六年過世,他的靈修作品至今依然影響全球。他曾任教於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以及加拿大安省神學院。自一九八六年起,加入加拿大多倫多「黎明之家」,服事弱智人士,直到離世。盧雲緊隨上主的心,能夠獨具慧眼從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以及最弱小的人身上,透視人性偉大及軟弱層面所深藏的奧祕。盧雲的作品翻譯為全球二十二種語言,中譯本包括《浪子回頭》、《心靈麵包》(以上為校園出版),《心靈愛語》、《負傷的治療者》、《建立生命的職事》、《亞當──神的愛子》、《尋找回家路》等四十餘本著作。

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

還在思考究竟是否要走這條苦路嗎?--牧者的翱翔--畢德生的40個牧養筆記/The Pastor: A Memoir


1.「全神貫注在那裏(聖經)的一切,而且就只是關注那裏;留意文學層面的關係,也留意個人層面的關係;習慣意識到脈絡,也就是這本聖經啟示的整個創造和救恩世界。這件事必須本人親歷為之,沒有例外。」--
2.「我常常腦子裡就只有一個念頭,就是祈求神弭平我的仇敵。然而,我並沒有放棄,我會向神禱告,祈求神領我到以東,因為祂藉著耶穌,教導我要去愛我的仇敵,我親愛的以東人。」
3.「求知,並非只是將資訊存入大腦的倉庫裡,而是透過訓練,練習思考、想像、闡述、檢驗真理。另外,教學也並非只是將資訊或是資料塞進學生的腦子。當文字熠熠生輝,化為意義,點燃閃耀著領悟之光的真理之火,這其中具有濃厚的對話色彩。」
4.「每個複雜的問題,都有一個簡單明瞭、而且是錯誤的答案。」
5.「神下了一個奇怪的命令--這個故事(耶穌降生)裡的人都意識到,而且是深刻、驚訝地意識到,他們正在經歷的這件大事,是受聖靈的臨在和大能引導,同時也和文化極度背道而馳。」
6.「看似無關、不經意地出現的人事物,最終成為模塑我的素材。回過頭看,目的毫無意外地出現了。」
7.「一旦頭銜有了,所有的一切,那些看似隨意、不知意義為何的經歷和回憶,都漸漸開始成形,和我漸漸形成的身分互相呼應,就像找到一雙不大不小、剛好合手的手套。牧者,是一個呼召,融匯了我生命歷程中的點點滴滴,這是一個聖召。」
8.「在強調牧師應當認識每一位會友的前提下,畢德生認為:「大,是阻礙,而不是幫助。教會增長是一種致命疾病,細胞失控擴散,破壞身體的健康和平衡......」」
9.「我也曾經以為,基督徒會加入會眾的主要原因,和神有關。他們到教會,是因為對神和聖經、禱告和自己的靈魂感興趣。而我就是那個眾所期待的人,將在神和聖經、禱告和自己的靈魂等事情上,提供他們指引和勉勵。」
10.「方法很簡單:將神在蛾摩拉、摩利亞和各各他的圖像從教會的牆下取下,稍微更動佈置擺設,就能讓聚會處所更貼近客戶。拿掉神的位格,將神重新包裝成原則或是攻勢,人們可以選購聽起來或看起來,將讓生活更有意思、更稱心如意的東西--只要自己方便就好。」
11.「成為我的會眾的這群人問題重重,缺點不一而足;可是定義會眾的,並不是他們共同擁有的問題。會眾,是一群按著神的形象受造,並且由此定義的人,是活生生的靈魂,不論他們明不明白。他們並不是等待處理的問題,而是配得尊敬的奧秘。」
12.「要如何將經歷救恩的生命落實在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透過禱告。神經由救恩,親自臨到我們面前;我們經由禱告,親自來到神面前回應。出埃及的救恩是一件歷史大事;禱告則是讓人學習每天親近救恩。」
13.「敬拜是一種藝術,透過感官帶領人覺察、關注神的奧秘。敬拜關乎一種生活式的操練,一種全神貫注在雅巍的救恩和啟示上的生活方式。」
14.「要解釋眼前正在流行的冷淡並不困難。流動性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失根和傳統的失喪;科技迅速發展,機器和電腦取代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益瘋狂的生活步調,嚴重排擠了親密的空間。」
15.「如今我面對的,是一條生命道路,一個聖召,我必須學習順應局勢、進入局勢、接受局勢。這時候,我的競爭技巧和成就幾乎派不上用場。這些東西比一無是處還糟糕:它們會主動帶來毀滅。」
16.「基督徒的生命不會因為坐在教室和圖書館裡聽課讀書,或是到教會唱詩聽到,就茁壯成熟。...活出信心和愛、告別自我中心的生活、成為自由尋求神的靈魂--這就是禱告」
17.「長跑有沉思的一面:不受干擾的安靜,重複同樣的節奏,感官沉浸在樹木、花叢和雨水的芬芳中,公園小徑上潮濕的泥土,像坐禪一樣將頭腦放空,彷彿擁有一種只是單單存在、無須做什麼或說什麼的自由。」
18.「方案是抽象的,方案在本質上和人是無關的。方案根據人們的工作來定義人,而不是他們的身分。方案越大行其道,人擁有的空間就越小,人們不再從具有個體性的關係,和具有位格的神來認識教會,教會對人們來說就是「完成任務」。」
19.「工作並不會讓我們遠離神,而是延續神的工作。神在聖經第一頁出現時,就在工作。一旦我們認出神在祂的工作崗位上工作,我們不消多久就會發現,我們正奉神的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工作。」
20.「我也知道,家庭是我唯一的盼望,幫助我每天在操練犧牲的愛時,能夠時時腳踏實地、保持忠心、親自進入關係之中。」

牧者的翱翔--畢德生的40個牧養筆記/The Pastor: A Memoir
作者: 畢德生 (Eugene Peterson)   譯者: 吳震環
出版社: 校園書房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301
頁數: 416  ISBN: 9789861984391 
類別: 實踐神學/教牧  適合對象: 適用所有人

書籍介紹
飛行大師的翱翔秘笈,讓你的屬靈生命展翅高飛

這世界上有種生物,叫做人類,他們生來就渴望飛行。人類的世界充滿大大小小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則是他們的飛行器。

如果你靠近點看,會發現有些人雖然飛得高,卻飛不遠;另有些人,怎麼飛都飛不起來,或是才剛起飛就掉下來。不過,如果你更仔細看,還能發現零零星星幾個人,他們飛得自在而優雅,你忍不住好奇他們用的是什麼飛行器?

畢德生就是其中一位優雅的翱翔者。他知道,要飛得高又遠,必須要有一個合用的飛行器,能夠承載飛行者的重量,而且堅固精良,在遇到暴風雨或亂流時,不但不會損毀,還能乘風而上,愈飛愈高。這個合用的飛行器就是聖經的故事。聖經的故事夠大夠豐富,能讓我們發展出一種具有防禦性的想像力,在面對日常生活的困境時,不但不會被擊倒,還能乘著這些事件,迎風而上。

這本書記載了畢德生飛行的故事。他飛行的場地和大多數人一樣,是平凡的週間、是夫妻的相處、是朋友間的打鬧、是教會裡的大小事情,但透過聖經故事提供的飛行器,他在牧者生活的忙亂中,慢慢學會如何在耶穌和聖靈的同在中,自在飛翔,最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翱翔牧者。

閱讀這本書,你會發現,你的飛行器慢慢變得跟以前不一樣。雖然跑道上還是有許多障礙,但當你住進聖經的世界,這些障礙物變成一陣陣的風,推著你一點一滴向更豐盛的生命高飛。

作者簡介

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


  身為國際知名的靈修作家,他翻譯的那本《信息本聖經》(The Message)早已銷售超過一千六百萬冊。然而,畢德生卻是個大器晚成的作家,直到四十八歲才出版第一本書《天路客的行囊》──事實上,在這本書出版之前還曾被十八家出版社退過稿。

  然而,從四十八歲到現在八十三歲,畢德生筆耕不輟,除了叫好叫座的《信息本聖經》,更以一年一本的速度,陸續出版了三十多本書。之所以能夠有這麼多豐富的創作,除了本人飽讀群書,涉獵甚廣外,那將近五十年的牧會生涯,才是畢德生「文思泉湧」的關鍵。每一個牧養的經歷,幾乎都化成書中動人的故事與文字,無怪乎畢德生的書,總是能夠深深撼動著讀者的靈魂。

  如今已退休在家的畢德生,完成了他的封筆之作《牧者的翱翔:畢德生的40個牧養筆記》,書中記載他一生身為牧者的領會,是所有想認識畢德生、對「呼召」這件事有疑惑的人,不可錯過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