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看~

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

常會覺得自己怪怪的,卻又講不出個所以然嗎?--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Running on Empty: Overcome 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Chapter1.健康的教養與情感忽視的教養
要驅動一個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讓他可以長成一名有著健康情緒、能夠與自己的情感有所連結的成年人,最低限度的親子情感連結、親子共感(感同身受)、以及父母對孩子有著持續的注意力是必要的。小於這個最低限度,孩子成長以後就會產生各種情緒困擾。

情感上忽視孩子的父母,通常他們都會同時具備這兩個特徵:他們要不就是在遭遇生活危機的時候,以某種嚴重的方式忽略了孩子的情感,為孩子留下一到難以治癒的傷口(突發性的共感失敗);要不就是在孩子的發展過程當中,對於孩子的某些需求一直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長期性的共感失敗)。

父母身上三種基本情感技巧:
1.父母能夠對孩子感覺到情感上的連結。
2.父母能夠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將他看成一個獨特且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他自己的延伸、財產、或是負擔。
3.運用情感連結和注意力,父母能夠充分地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如果孩子沒有對於孩子的重要性表示肯定,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太常想要或需要獲得雙親之一的注意力有點丟臉的話,他就會長成一個對於自己的情感需求視而不見的大人。

Chapter2.十二種導致情感忽視的父母類型

1.自戀型父母--雖然他們看起來很傲慢,但是卻很容易受傷,情感相當脆弱。他們會記恨、把過錯推給別人、排擠別人,當事情不合己意就大發脾氣。他們不喜歡自己有任何不對的地方,喜歡聽自己說話。或許他們最傷人的特色,就是經常性地批評別人,覺得別人很可悲地在某方面有所匱乏。
當他們的孩子犯了別人看得見的錯誤--不管此時孩子有多麼需要父母的幫助--自戀型父母會覺得自己受到打擊,並且要孩子為此付出代價。
自戀型父母缺乏一種能力,那就是他們無法去想像或是去關心孩子的感受。沒有同理心的父母,就像是在昏暗的燈光下拿著不銳利的工具進行手術的外科醫生,很可能會製造出一堆瘡疤。
2.威權型父母--凡事照規矩、一板一眼、並且會懲罰孩子的父母,他們以一種非常沒有彈性且不可妥協的要求來養育孩子。
權威型父母通常都會處罰孩子或是打孩子,而不是與孩子針對某個問題或議題進行討論。他們對於孩子的感覺或想法並不是特別在意,教養的方式是根據頭腦李某個「正常的孩子應該要有什麼表現」的模板,卻沒有把孩子的個別需求、天生氣質或是感受考慮進去。
3.放縱型父母--放縱型父母經常被描述為選擇了阻力最小的教養之路,從好的方面來看,他們希望孩子快樂;就壞的方面來說,他們希望自己不用為教養孩子負責任。不管是哪一種,他們都沒有為孩子提供限制或規範,或者是為孩子提供在青春期的時候可以用來反叛的強烈大人形象。
雖然青少年渴望自由,但是擁有過度的自由對他們來說不一定是健康的。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需要強力的家長讓他們可以與之對抗,藉由衝撞父母的規則和承擔必要的後果,使他們能夠學會做出正確的決定,並且試著控制自己的衝動。
一個充滿愛心與關懷、真的會教育孩子的家長,不會讓孩子認為他在學校惹麻煩這件事一點都不重要,或是讓孩子認為錯誤中沒有什麼值得學習的東西。
4.離婚或喪偶的單親父母--家有憂傷的父母,不是一件容易面對的事情。當他們正在為失去另一半而難過之際,你同時也失去了父親或母親,這讓事情變的雪上加霜。
5.成癮型父母--成癮事實上包含了更廣泛的強迫性行為,從賭博或購物,或是網路陳癮、色情成癮,到刮刮樂成癮、菸癮、吃角子老虎成癮、線上遊戲成癮等等。
對於一個成癮父母所養育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於家庭生活的回憶可能相當錯亂,好的回憶和難過的回憶混雜在一起。在一個充滿無法預測因素的教養環境之下成長,成癮型父母的孩子會成為焦慮、擔憂、以及心裡沒有安全感的成人。
成癮型父母會傾向於以控制和干涉來平衡自己對孩子的忽略。
6.憂鬱型父母--憂鬱型父母通常有消失的傾向。這樣的父母會轉向內在,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想著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擔心自己是不是有辦法把事情做好。他們的能量很低,沒辦法給孩子什麼東西,也無法參與家庭生活。當他們現身,很有可能會顯得暴躁或悶悶不樂。
在面對正常教養要求的時候,憂鬱型父母會覺得自己好像是被逼迫的、坐困愁城、或是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因此他們的孩子可能無法認知到自己的價值,在成年以後很可能也會變得憂鬱。最後,因為憂鬱型父母對於自己的行為沒有足夠的控制力,他們的孩子也可能會面臨失控的風險。
7.工作狂父母--工作狂通常都是使命感很強的成功人士,深受同僚、家庭和社群成員所景仰。不幸的是,默默承受痛苦的通常是他們的孩子。
藉著把工作擺在第一位,工作狂父母傳達給孩子這樣一個訊息:與工作相較,孩子的情感和需求並沒有那麼重要(這會傷害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因為他們沒有辦法積極參與孩子的成就和榮耀,也在無意中告訴孩子,他們的成就和榮耀並不重要(這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8.必須照顧特殊需求家庭成員的父母--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家裡有個重病的人,不管那是父母或是手足,一般來說,孩子所得到的關愛通常都會大打折扣。
當家長(覺得自己)無力去改變孩子生命中不好的遭遇,他們就會試圖去降低這些壞事的影響力。這些家長不只是無意識地小看了孩子的壓力,也會在無意中要求他們要像大人依樣董事,而這不一定是孩子有辦法做到的。
9.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健康的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會「支持」孩子達到孩子想要的目標;不健康的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則是會「逼迫」孩子達成父母想要的目標。
要適應這樣的家庭、與這樣的父母相處並在其中成長,大部分的孩子都會採取否定的方式,假裝自己的情緒並不存在。這也難怪,受到情感忽視的孩子在長大以後,會有一種匱乏的自我感受、對自己沒有愛,同時也缺乏與其他人在情感上連結的能力。
10.反社會型父母--反社會者沒有罪惡感。因為這樣,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任何事情,心裡卻一點負擔也沒有。只要他們想要,反社會者可以去做或是去說任何事情,而不會在隔天或是任何時候覺得自己做錯事或說錯話。
伴隨著零罪惡感而來的就是缺乏同情心。對於反社會者來說,其他人的感覺一點意義也沒有,因為他們沒有感受的能力。
11.身兼父職或母職的孩子--這類型的父母,在現實中允許、鼓勵或是強迫自己的孩子表現得跟大人一樣,而不是像個孩子。
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感覺、自己想要什麼、或是不知道自己的事情有什麼重要。對於遭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成年人來說,這種空虛、疏離的感覺是他們經常會碰到的一個制約。
12.為孩子著想但是缺乏自覺的父母--對健康的成長而言,光是愛孩子還不夠。一個可以感受孩子情緒的家長,也必須要能夠察覺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的情緒。他必須具備觀察力,能夠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能力做些什麼、不能做些什麼。他必須願意、也有能力付出足夠的精力來真正瞭解孩子。

關於情感忽視,不幸的是,它會自行延續下去。在情感上受到忽視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有情緒上的盲點,不管他們面對的是自己的情緒還是別人的情緒。當他們自己為人父母,他們無法覺察孩子的情緒,而他們所養育的孩子也會發展出相同的盲點。事情就這樣一直延續下去。

Chapter3.受情感忽視者的十種特質
那些童年情感受到忽視的成年人在外觀上可能看起來很正常,但是他們對於自己地基裏頭的結構缺陷卻常常渾然不覺,對於童年對自己的一生有什麼影響也沒有概念。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困境,他們經常責怪自己:為什麼其他人看起來都比較快樂?為什麼給予比接受還容易?為什麼我覺得自己和所愛的人無法更接近?我的內心究竟缺少了什麼?

1.空虛感--它是一種概括性的不舒服。感到空虛的人,心理彷彿少了某種東西,時而出現、時而消失。你可能會有一種約略的感覺,好像自己少了某些別人擁有的東西,或者你就像是個局外人,從外面看著自己。
他必須學習什麼是情感,接受自己擁有情感這件事,並且允許自己去感受他們,這樣才能體驗到生命的本質、豐富和意義。只有在他知了生命的本質、豐富和意義之後,他才有能力進入一段關係之中。
2.反依賴--指的是一種不需要別人,或者更準確地說,害怕依賴別人的心理驅力。

3.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那些在兒時受到情感忽視的成人,一般來說,對於自己的自我形象也有著不太正確的認知。所謂不正確並不一定意味著負面的認知,而是「偏離了事實」。

4.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同情心有兩種,一種是我們對別人的同情心,一種是我們對自己的同情心。童年情感被忽視的人,對別人有很多同情心,對自己卻不然。他們可能會因為自己身上的一個小缺點而對自己感到生氣,不過如果這個缺點是在別人身上,他們則會表現得很寬容。

5.罪惡感與羞恥感--當孩子從父母那裏接受到一種訊息,亦即他們的情感是一種負擔、累贅、甚至是錯誤,他們通常會因為自己擁有感覺而產生罪惡感或羞恥感。他們會努力掩飾自己的感受,或是根本不要去感覺。
當一個孩子的情緒沒有被父母看見或是受到認同,長大之後他可能就無法發展認同自己情緒的能力。身為大人,他可能無法容忍強烈的感受,或是任何感受。他可能會壓抑自己的情感,並且因為生氣、難過、焦慮、挫折、甚至是高興而怪罪自己。
6.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自責--如果一個人對於自己人性之中的情感感到深深的羞恥,那麼他將很難不對自己生氣。如果羞恥感再進一步發展,就會變成對自己的憤怒。

7.極力想隱藏真實情感--當一個人心裡深深地覺得自己某個地方出了毛病,便會自然而然地試著將這種感覺合理化,或是為自己找個理由。

8.無力滋養自己和別人--那些在情感上沒有獲得滋養的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覺得要在情感上滋養其他人相當困難。
一個孩子如果太遠離愛、關懷和幫助,就會開始變得僵硬,並且把別人拒於門外,也無法接受滋養或是給予他人滋養。
9.缺乏自我紀律--對於許多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人來說,行使所謂的自我紀律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受到情感忽視的人通常必須經過一番掙扎,才能讓自己從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當中停下來。反之,他們也沒辦法強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

10.述情障礙:無法覺察情緒或瞭解情緒--指出一個人在情緒上有所匱乏,不管是與情緒有關的知識,或是對於情緒的覺察。他們不想或是無法容忍情緒,甚至無法體驗情緒。

Chapter4.情感得不到認同的危機
就設計來說,人類就是要去感受情緒。當這樣的設計短路了,一開始是由於童年情感忽視而受到毀損,後來則是由遭受情感忽視的孩子自行在成年以後延續下去,於是整個系統便無法運作。想想看沒有加糖的冰淇淋,或是一台少了基本指令的電腦,如果我們把情感從人類的心靈當中移除,心靈的運作就會失常。

對於一個受到情感忽視的人來說,他們將麻木和痛苦的感受藏在心裡,他們也不會與任何人分享其他的情緒。時間一久,或許你可以想像這要一個人付出多大的代價。就像是氾濫的洪水淹過河床,它會慢慢地侵蝕一個人存在的根基:他們的能量、動力、自尊,以及對於生活的熱愛。

Chapter5.自我修復與成功改變的阻礙
1.對改變抱持錯誤的期待
改變一定會按部就班發生:大多數真正的改變並不會這樣發生,相反地,它是一陣一陣地來臨,可能前進兩步,接著又後退一步。重點就在於退步的時候要繼續努力,堅持不懈,直到你又開始往前一步。
挫折等於失敗:失敗的感受很容易變成對自己的憤怒。然而,對自己生氣是進步的大敵,你很有可能會因為對自己生氣而偏離了原本的目標或是開始退縮。
如果偏離目標,乾脆就放棄:在改變的過程中,偶爾偏離目標是很正常的。只要沒有半途而廢就好。
2.遇到挫折就逃避--從各種不同的層面來說,改變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一,你得讓自己去做一件不熟悉的事情;第二,你得讓自己去做一件你覺得困難的事情;第三,你必須堅持下去,就像剛剛提到的;第四,為了改變,你必須做很多功課。
唯一能夠處理逃避這種自然傾向的方法,就是與它正面對決。所有有價值的事都必須透過努力才能得到。
3.因感受到自己的改變而不安--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發現自己的不安,但是他們可以感覺到它,於是自然而然地想要從改變當中撤退,回到舊有的模式當中。

Chapter6.與情緒共處:瞭解、辨認、肯定、分享感覺
1.瞭解情緒的作用與價值--實際上,那些絕頂聰明的人經常可以利用情緒來幫助自己思考,同時也會利用自己的思考來調節情緒,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找到方法,亦即以一種健康又均衡的方式來使用情緒。
傾聽你自己的感覺正在對你訴說些什麼,接著想辦法在感覺的基礎上採取行動,藉此改善你的情況、生活或是周遭的世界。
情緒對於生活而言有其必要。情緒會告訴我們是不是處於危險之中,是不是該逃跑或者要放手一搏,以及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放手一搏。情緒是身體與我們溝通、驅使我們去做某些事情的方式。
情緒除了驅使我們做某些事情,它還有更多的功能。譬如情緒會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帶來養分,為生命賦予深度和豐富的內涵,讓生命變得有價值。與別人的連結能夠幫助我們抵禦空虛感以及存在性的焦慮。
2.辨認並說出你的感覺--當你辨認出自己的情緒,並且用語言對自己或別人表達出來,你便握住了方向盤、一腳踩上了油門。你從自己的內在把某些東西拿出來,讓未知變成已知。

3.更細微的覺察並記錄你的感覺--你在迫使你的頭腦去做一些對他而言相當新奇的事情。從根本上來說,你是在打造一個全新的神經網絡,隨著每一次練習,它會變得更強壯、運作得更順暢,即使你在練習時感覺沒有那麼成功。
當你開始發展出對於情緒的覺知,你將能夠運用情緒賦予你的完整力量,從中獲得極大的解脫,而不必再耗費那麼多毀滅性、沉重的力氣去壓抑它們。
4.接受並從感覺中找到能量和指引--有些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人完全無法覺察到情緒的存在,還有一些人會壓抑情緒,因為他們有個深植於內心的想法,認為有感覺是錯誤的、可能會造成別人的負擔、或是讓他們變成壞人。
原則1:感覺沒有對錯--感覺本身並沒有錯,也不會讓我們變成壞人。重點在於,當我們在面對這些情緒的時候要怎麼做。不要因為你的感覺而批判自己,而是用你的行為來評斷自己。
原則2:感覺之所以存在,一定有個好理由--情緒沒有邏輯可言。他們可能看起來莫名其妙或是無法預測,但是如果你盡力試試看,便會發現每一種情緒背後都有一個原因。
原則3:你有能力調節強烈的情緒--隱藏起來的情緒,通常對我們有很大的控制力。如果我們能夠覺察某個情緒,我們就能掌握它。
IAAA練習(辨認、接受、找到原因、行動)--首先,辨認你的感覺。第二,接受它,且不要評斷它的對錯。第三,試著去釐清感覺背後的原因,或是找到它的起因。第四,看看這個情緒是不是要你採取某個行動,如果是的話,就採取適當的行動。

5.帶著覺知,有自信地表達你的感覺--為了培養真正的自信,你必須具備同情心和感同身受的能力,那是一種可以覺察你要說的話可能對別人造成什麼影響的能力。
這種讓你變得舒服一點、可以好好面對人生的魔法,就在於用語言把你的感覺表達出來,然後與另一個人分享。
有時,在某些情況下,你只需在自己心裡把它表達出來就夠了;有時,最好對沒有直接涉入其中的第三方表達出來;另外有些時候,你必須直接對牽扯在其中的人表達你的感受,這裡就是需要自信的地方。
6.在關係中,肯定並分享你的感覺--
友誼:有些友誼可能沒有辦法熬過建立情感深度這樣的挑戰,不過換句話說,這樣得友誼品質也不是很好。
婚姻: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彼此在情感上有所連結的感覺:一種受到伴侶瞭解,他們也瞭解對方,因此能夠自然而然地感受對方這樣一種感覺。因為情感連結是生命的元素,是將關係維繫在一起的膠水,也是讓關係持續保持溫度的燃料。
水平式問題的用意在於獲得訊息,垂直式問題的作用則是在於促進瞭解。在真正的垂直式提問當中,傾聽對方的回答是非常重要的。你的下一個問題應該要讓對方的注意力往自己的內在一種,讓對方的注意力更深入自己的情緒。再進行的時候,一定要帶著關心和體貼。如果你正確地提問,這個方法便能夠幫助你更趨近問題的核心與對方的內心。
Chapter7.照顧自己需求的技巧和改變清單
1.學習滋養和接納自己--如果你很健康而且能夠享受生活,你便能敞開心房,對身邊的人散播正面的影響。你的健康和幸福會產生漣漪效應,擴散到你的伴侶、孩子、朋友以及所有接觸你的人身上。
步驟一:優先把自己擺在首位--當你既健康又強壯,你便能隨心所欲地以一種更豐富、更深刻、更健康和更堅強的方式來為他人付出。
學會說不--表達自信的主要規則就是任何人都有權要求你做任何事情,但是你也有同樣的權利說「不」,而不需要給他們任何理由。
請求幫助--當其他人在說「不」的時候,他們一點也不會有罪惡感或是感到不安。其他人都知道如何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大部人的人再請求別人幫助時並不會覺得煩惱,在對別人說「不」的時候也是一樣。
探索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照顧自己的一大重點就是了解你的喜好,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可以幫助你界定自己想要什麼,當你能回答,不管對方同不同意,你都在照顧自己這件事情上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優先讓自己快樂--要知道,每個人都需要快樂,而且值得擁有快樂;你值得快樂,就像每個人都值得快樂一樣。
步驟二:培養與食物的健康關係--為孩子培養與食物的健康關係是父母的責任,但許多並未在情感上忽視孩子的父母也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他們自己和食物之間同樣沒有健康的關係,他們自然沒有辦法教孩子他們不知道的東西。
步驟三:規律的運動--領悟並了解運動的價值和重要性;找到一個你可以享受其中的運動;培養良好的自我紀律。
步驟四:擁有均衡的休息和放鬆時間--有覺知、懂得觀察的父母不會為了自己方便才讓孩子去休息;他會讓孩子照著固定作息來休息,並教導孩子如何有規律地、持續地照顧自己;或者當孩子顯然需要休息的時候,他就會讓孩子休息。這麼做能教導孩子辨認自己的疲倦訊號,以及在自己需要的時候,知道要如何讓自己休息。
2.建立平衡的自我紀律--藉著練習並培養特定的技巧,你可以靠這些重要的硬體來重塑大腦,讓自己去做你不想做的事,反之亦然。每天都要做三件你不想做的事,或者讓自己停止做三件你不應該做的事。
試著常常練習這件事,如果不小心失敗了,就立刻重新開始。不要給自己太多批判,也不要太放縱,讓自己完全偏離目標。如果你持續下去,你就會發現維持自我紀律、調節衝動、還有去完成那些沒有獎勵但是必要的任務,變得越來越容易。
3.給自己滿滿的安慰--這些能夠對於情緒保持覺察的父母,藉由這麼做來教導孩子一項重要的生命技能。當孩子的情緒受到接納、寬待、適當的撫慰,他們就能把父母撫慰他們的這種能力變成自己的。
建議策略:泡泡浴、熱水澡、聽音樂、運動、彈樂器、煮飯、和小孩(寵物)玩、散步、打電話條天、躺在地上看星星、打掃、看電影、禱告冥想、自言自語
在你的人生中,自我安慰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當你越來越精於此道,你會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平靜,整體而言也會對自己更有把握、更自在。
4.體貼自己的情緒--你必須要愛自己、對自己友善到一定的程度,只有當你在乎自己、願意善待自己,才有辦法做到這一點。
守則一:停止嚴厲批判自己--不要讓你內在的批評聲音對自己說一些你不會對親朋好友說的話,不要用你不會懲罰親朋好友的方式來懲罰自己。
守則二:揪出具有破壞性的自我憤怒--如果你犯錯,你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從錯誤中學習,其他的都只是浪費力氣而已。

Chapter8.終結惡性循環:給孩子你從未擁有的情感支持
1.運用五個原則,處理你在教養上的罪惡感
罪惡感之所以會出現,經常是因為你擔心你自己是否有把孩子教好。但是在好的教養的中,罪惡感並不是必要的;相反地,它可能會對健康的教養造成困擾。
罪惡感會讓你對自己的教養的每一步都產生質疑。如果孩子知道父母有這樣的自我懷疑,他們可能會利用這一點。因此,罪惡感會削弱你的權威地位。
與其覺得有罪惡感,倒不如把教養的目標放在讓自己成為負責任的父母,同時了解沒有父母是完美的。
成為負責任的父母,不代表你得因為一時犯下的錯誤而埋怨自己。
就像其他人一樣,你教養孩子的方式是根據你自己知道和親身經歷過的教養方式。你無法給予孩子你沒有體驗過的情感力量。不過,你現在正在讀這本書以及這一章,這代表你在乎,而且你已經準備好,並擁有足夠的堅強可以創造出某些改變。
2.肯定到目前為止你已經達成的改變--你對孩子說不,他肯定不會覺得開心,但是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像這樣簡單地肯定孩子的情緒,對這件事會有多大的幫助。

3.改變制約,成為可以感受孩子情緒的父母--想知道你受到情感忽視如何影響了你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回顧這件事情怎麼對你造成了影響。不管你的情緒健康有什麼坑洞或裂縫,除非你去修補它們,否則你的孩子可能也會擁有同樣的坑洞或是裂縫。
空虛感vs用愛自己來填滿它--空虛感來自於童年時期沒有在情感上獲得圓滿的感受,那是親子關係中,就連結的品質和數量而言,一種完整的感覺;然而在你與父母的連結當中,有某些東西不見了。
反依賴vs互相依賴,彼此需要--假設你已經長大成人,並且強調勇於獨立的價值,那麼你會注重於以這種方式教育你的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你可能根本沒有仔細想過這件事,只是自動地執行你所知道的教養方式,就像所有的父母一樣,自然而然就這麼做了。而不館是上述哪一種方式,你都會讓你的孩子錯失與他們身邊的人互相依賴的機會。
如果你讓孩子覺得他們不應該依賴別人,你就剝奪了他們寶貴的力量,而那是他們生命中的其他人能夠給予他們的禮物。這樣的力量可能有不同的樣貌:另一個人或許能夠讓我們的生命變得豐富、讓我們變得更有活力、或是為我們分攤一點負擔。
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vs正面清晰的自我感受--有時候你只需要陪在孩子身邊,在那裏看著他們,而不需要多些什麼。你的孩子會吸收你的注意力,在其中看見自己的模樣。這些自我片段會結合成為一個完整人類的精確反映,這個人將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夠做什麼。當他邁入成年階段的時候,他會擁有許多所沒有的優勢:一個完整、清晰和強壯的自我意象。
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vs關愛和原諒自己--
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vs關愛和原諒自己--如果你看見孩子因為犯錯而懲罰自己,或是對自己太過生氣,這時你就該出手幫助孩子,向孩子點名他對自己的憤怒有點超過,而且不應該將矛頭指向自己。
陪他走過了解、承認錯誤、學習和原諒的過程,這樣的歷程非常寶貴,會讓你的孩子學會支持自己和別人、負責任,對於一個成功而又堅強、對自己和他人懷抱著關愛和同情心的成年人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能力。
罪惡感與羞恥感vs健康的自我接納--當你的孩子有某種感受,請讓他的感覺繼續流動,同時你要視著追溯這種感受的起因。你可能得問孩子一些問題,幫助你了解狀況,或者是回想看看是否有某些狀況造成了或是加重了這樣的感受。
出手幫助孩子調節情緒和阻止孩子的情緒是截然不同的,就像是「男孩不哭」以及「讓我們一起想想看事情是怎麼了,看看我們要怎麼做」之間的差別。
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責備vs原諒自己--如果我們不原諒自己,我們所犯的錯誤就會毫不必要地成為我們的存在裏頭一個巨大的組成部分。這些錯誤可能會接管我們的自我感受,甚至成為我們的身分認同。
極力想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vs可親和可愛--確定你的孩子不只知道你喜歡他或是愛他,而是要感覺到這一點,這件事相當重要。溫暖又充滿關懷的擁抱、笑聲、對孩子的個性表現出真正的喜愛,如果你能把這樣的感受傳達給孩子,會對他的成長大有幫助。
無力滋養自己和別人vs給予和分享情感--你為孩子創造滋養的每一件特別的事,都會讓他們在日後能夠而且也願意把自己的情感分享出去。如果你在孩子這一生當中給予他溫暖的照顧,他也會培養出豐富的情感,然後把這樣的情感給予他所愛的人。
缺乏自我紀律vs一切都在控制之中--一旦你為孩子設立了明確的規範,並且在合理的範圍內保持彈性,另外一件重要的是就是清楚地對孩子說明這些規範。就某個程度來講,自我紀律就是為自己設立清楚的守則、並且遵循這些守則的能力。
你的孩子必須知道,如果不遵守規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行為的後果必須要清楚而且適當。此外,最重要的是,你必須以一種可靠的態度要孩子接受後果。
述情障礙vs情緒覺察--注意孩子當下的感受、努力感覺孩子的感受、為孩子用語言把這樣的感覺表達出來、使用垂直式提問法的技巧、讓情感成為生活中的重要成分。
養育孩子是我們身為人類最大的特權。不管我們手上拿到什麼牌,我們在生物學和社會學上的任務就是讓手上的牌變得好,再傳給我們的孩子。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像是給孩子一手更好的牌,更能補充你油箱裡的高級汽油。這是你所能成就的事情之中,最令人感到滿足、充滿正能量、充滿愛、讓人生豐富、以及有如英雄一樣的事蹟。

守則三:讓你的智慧和同情心為自己服務--對你自己訴說你的智慧話語,並且傾聽和接納自己的聲音。
守則四:與充滿關愛且堅定的內在聲音對話--能夠帶來幫助的、正面的、充滿關愛且堅定的內在聲音,就像是一場對話,你會以一種不批判的方式質問自己,要求自己思考事情究竟哪裡出了錯,並且想辦法避免在日後重蹈覆轍。
守則五:接受自己也會犯錯--就像擁有情感一樣,犯錯也是人性的一部分,這兩者都是人性之中沒有辦法討價還價的。
當你把自己強而有力的同情心轉向自己,你就能夠以一個全新的你來生活--一個值得被愛、難免會犯錯、不完美、有自己的優缺點、有時候勝利有時候失敗、敏感而又能屈能伸的你,一個完整而且能夠融入這個世界的你。
Chapter9.身為治療師,如何協助童年情感忽視個案
個案特點:
1.對於自己擁有感受這件事表現出罪惡感、不安或是對自己生氣
2.當治療師全是某些情況時,大力為自己的父母辯護
3.懷疑自己的童年記憶
4.不瞭解情緒如何運作,包括自己的情緒和別人的情緒
5.不斷表現出反依賴傾向
6.被忽略的痛苦深藏在記憶中

療癒的步驟和技巧
1.先處理眼前的問題
2.協助個案逆轉反依賴--要治療反依賴傾向,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讓遭受情感忽視的個案繼續留在療程裡。
3.培養個案對情緒的容忍度--在療程中使用感覺語彙,問問個案對於其他人的感覺有什麼想法、問問他對於自己的感覺有什麼想法、問問他在此時此刻有什麼感覺。
4.帶領個案認識自身的特質--治療師要仔細觀察許多事情,像是個案的喜好、學習模式、認知模式、美感、優點、缺點、以及關係模式。接著在任何可能的時候,以個案可以吸收的方式,把它們回饋給個案。
5.提供個案均衡健康的內在聲音--治療師必須引導個案檢視自己的負面經驗,不管那是別人的批評、或者是自己的失敗和錯誤。治療師可以幫助個案考慮某些事件的起因,與個案討論面對事情的方法,同時保持完整而具有同情心的立場。
6.拒絕想縱容個案的衝動--當治療師發現個案做了錯誤的選擇,他就必須說實話,幫助個案把事情想清楚。當治療師發現個案得過且過,他也要以關懷的方式讓個案明確地知道這一點,中和個案內在兩個極端的聲音,創造出第三個聲音,帶著同理心,鑑定且勇於挑戰個案的聲音。
7.處理個案自我懲罰的傾向--如果治療師可以建立個案的覺察能力,當治療師以身作則,展現出富有自我同情心的話語、平衡和力量的時候,個案便更能夠從中獲益。療癒的目的是要幫助個案將這樣的聲音內化,隨著時間過去,這個聲音就會成為個案自己的內在之音。

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還在以為不吵架是關係好的象徵嗎?--吵架吧!我倆明天會更好:深入內心,挖出渴望,讓親密關係再進化 The Heart of the Fight: A Couple’s Guide to Fifteen Common Fights, What They Really Mean, and How They Can Bring You Closer


吵架吧!我倆明天會更好:深入內心,挖出渴望,讓親密關係再進化
The Heart of the Fight: A Couple’s Guide to Fifteen Common Fights, What They Really Mean, and How They Can Bring You Closer
作者: 茱蒂.萊特, 鮑伯.萊特
原文作者: Judith Wright, Bob Wright
譯者: 蔡宜容
出版社:本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12

Chapter1.親密衝突的冒險
1.我們深愛彼此,樂意接受這種真誠坦率、合而為一的挑戰。我們的關係從來不曾出現嚴重的問題。我們總是為了找到結論而爭吵,從來不是為了排斥或懲罰對方。我們接受諮商並不是因為相處出現麻煩,而是藉此可以解決爭端,能更深刻地觀察伴侶,同時更理解自己。

2.事實與傳統看法正好相反,衝突可以成為伴侶間更親近的秘密武器,而不是即將拆夥的徵兆--至少對某些版呂來說的確如此,因為他們知道為何而吵、如何爭吵,以及想要吵出什麼結果。

十五種爭吵類型
1.怪罪遊戲--揪出到底是誰犯了錯
與其忙著怪罪對方,不如搞清楚自己為什麼這麼火大,究竟什麼地方出錯了,現在跟以後該如何改變。
2.馬桶蓋掀放與其他家事爭端--為了責任分配,或者輕視、貶損對方的家務貢獻
這種小衝突的發生自有其目的,他們能協助解決問題,或至少凸顯問題所在,否則這些問題將逐漸侵蝕兩人的關係。
3.為錢爭執--
這類爭吵背後,通常隱藏著自我價值或安全感的問題。他們可能源自於被感謝的渴望、希望日子過得像鄰居那麼優渥卻無法達成的失落,或者需要社會地位肯定。
4.隱藏的中指--通常需要沉默作掩護。可以假裝根本沒有發生爭執。
將討論切入真正引發不安與憤怒的癥結,讓隱藏的中止顯露出來,這點至關重要。
5.欲求不滿--
成熟的性能量的確在發展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們的內在仍然保有性成熟之前非常稚嫩的需求,及等待被確認、被看見、被了解、被關懷。
6.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會...
深度的理解蘊藏在愛的爭論哩,透過爭論找出愛對彼此的意義,以及愛的責任是什麼。
7.我受不了你...
你必須確認更深層的問題,才能讓彼此的關係更進一步。
8.比起我,你更愛...
這種方式不會讓伴侶間更親密,只會讓兩人漸行漸遠。
9.家族紛爭
若能釐清這些鬥爭,找出核心問題,他們就能成為最具啟發、最有成效的爭執。好好處理,們可以成為強迫成長的力量,讓你更加獨立自主,有能力和伴侶一起強化彼此的忠誠、牽掛與愛情。
10.早就告訴你會這樣--每個人都做過錯誤的決定,沒有人希望被人以輕蔑的口氣提醒。
你可以開始改變限制性的思考方式與感覺,以實際動向自己與伴侶確認欲共同打造更強壯、更美好的決心。
11.你總是.../你從不...--造成這類爭吵的導火線是無助感,因為另一半無法滿足你的需求,或忽略你的要求。
這類爭吵很容易導致自我實現預言,因為你無法真正相信自己的需求可以得到滿足。
12.被欺騙的感覺--爭吵的目的是為了解承諾、秘密或謊言的本質,並且挖掘隱藏在欺騙背後的理由。
爭論的焦點在於信賴:為什麼他覺得無法相信另一半?伴侶該怎麼做才能重建信任?把缺乏安全感、不信任的議題,以及潛伏在欺騙背後的恐懼,攤開來檢視。
13.你跟你媽/你爸一個樣
你媽或你爸的行為哪裡不對勁,是什麼讓你覺得有問題?它激發了什麼樣的情緒?你覺得它應該怎樣呈現比較好?什麼是你想要的理想行為與結果?透過這些問題,你必須面對痛苦與憤怒的內在根源,然後你就可以敞開心胸去接受並深愛你伴侶本來的模樣,而不僅是你的父母或過去的投射。
14.你變了/你就是死性不改--如果你刻意隱忍,避免針對這件事起爭執,被背叛的感覺將會延續,並且對彼此的關係造成傷害。
如果以負責任的態度協商,衝突反而可以解決這類棘手的爭吵。
15.你讓我好糗
真誠地追究為什麼你會覺得丟臉、為什麼另一半的行為讓你如此難堪,可以啟發頓悟與同理心。釐清這類爭吵可讓你看見這份關係中的許多重要元素,比如彼此的價值觀、社會道德觀,以及存在於潛意識、主導我們行為的家庭規範與信念。

幸福六招
1.面對渴望--重新喚醒內在每個關鍵時刻的渴望
我們之所以爆發爭吵,是因為潛意識裡希望滿足那些被忽略的渴望,或者因為滿足不了而心生不滿。美好的關係需要我們跳脫日常模式與習慣,這一招就是要學著讓渴望主導我們的互動。
2.投入互動--當我們投入互動時,會不由自主、不假思索地,即時回應內心的渴望。
當我們不在只顧著為自己辯解,或僅以吵贏為目的,而是從中探索渴望,並為此投入互動,我們就能學著了解自己與彼此。
3.自我揭露
當你察覺這些潛伏於意識深層地自限信念,就能夠確認母體有哪些關鍵要素需要被挑戰。你會找到有效能的方式來質疑自己;你能夠自我反省,自我衝撞。
4.自我解放--跨出習慣的牢籠,去做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說出自己無法說出的話。
測試新的言行舉止、挑戰原本的限制性信念、探索伴侶關係的新境界、分享自己真正面臨的問題、探索親密感的新界限
5.母體重組--目的在於重建賦權增能信念、行為、存在方式及建立關係等。
唯有透過熱烈與重複的練習,才能建立穩固的基礎,已啟動新思想、新感覺、新行動。
6.專注奉獻--承諾一輩子都會進行母體重組,自發性的投入,並持續推動自我改造,竭盡所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當你專注奉獻,便會為自己設下重重挑戰,隨時督促自己更加努力。當你全力付出,會激發出自己與伴侶關係中最好的素質。你會為這份關係付出更多。
Chapter2.愛情本是一團混亂
1.真愛意謂著兩個人用力翻掘彼此的關係,拔除雜草,創造永續成長的親密。它意謂著親吻與對吼、嬉鬧與爭吵、互相安慰與挑戰。它意味著坦誠相對,而非小心翼翼。如果你想得到真愛,必須體驗關係中所有的情緒起伏:恐懼、傷害、憤怒、悲傷,以及喜悅與幸福。

2.配偶不會因為吵架而離婚;分手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利用爭執,將親密感推到新的層次。若不通過這些挑戰,永遠達不到這個目標。重點不是如何避免爭吵,或是找出某種公式,吵完就算了,當然也不是如何吵贏,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發現潛藏在爭論底下的豐富訊息。

3.衝突是生命的一部分,始於細胞階段。細胞分裂的過程有絲分裂,就是衝突與解決的持續循環。同樣的,你的伴侶關係也是在衝突與一致性之間持續成長的有機體。為了讓關係持續茁壯,必須經歷持續的破壞與重建。

Chapter3.幸福快樂不到永遠
1.「從此幸福快樂」容不下艱困時光,只會讓我們迴避憤怒與爭吵,或者害怕著「衝突代表這份關係是個錯誤的決定」。我們試著營造理想生活,而不是活在混亂卻豐富盈滿的現實中。我們迴避爭吵,小心翼翼、不誠實,甚至虛假的對待彼此。我們只說三分話,讓事情維持很好的狀態。

2.如果你想要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表示你要的不夠多。從此幸福快樂的思維,忽視了許多別具意義的片刻時光,如摩娑伴侶的臉頰、感受他或她肌膚的溫暖等這類的小確幸,或者當你感到害怕、受傷或喜極而泣時,體會到伴侶給予的安慰。它也不允許你為了不公義而激烈憤慨,或者為了失去一段關係而哀傷。它也讓你錯失了透過解決衝突、痛苦時得到伴侶撫慰,以及坦然向彼此展現傷痛與恐懼而發展出互信等,建立深層親密感的機會。

七個錯誤觀念
1.只要有了另一半,我就會快樂-伴侶關係也許能夠在短期間促進快樂,卻無法帶來長久的滿足與親密感。
事實上,伴侶在婚後兩年感受到的快樂程度,已經回復到各自單身時的水準。伴侶關係不會讓我們快樂,擁有心愛的另一半不會讓我們快樂,但我們具備獨立改變自己快樂程度的能力。
2.愛就愛了,愛就是接受我本來的樣子--更重要的是愛上我們未來會成為的那個仁,以及我們可以攜手成長的願景。
互相幫助對方成為理想中的自我,可以創造出最令人滿足的伴侶關係。愈能學習新事物,成為更好的人,對伴侶關係愈有幫助。浴室能夠從伴侶身上體驗自我擴展的人,不倫是新思維、不同的生命態度、新體驗、個性特質、看待事情的觀點、知識等等,愈能夠在伴侶關係中得到滿足,忠誠度也愈高。
3.找到那個人或靈魂伴侶就搞定了--當浪漫的愛情漸漸淡了,你將會痛苦的發現,你的靈魂伴侶並非全方位完美。
相信伴侶關係需要培養的人,會尋找可以共同學習與成長的另一半,爆發衝突時可以共同解決,提升彼此與這份關係。他們相信,即使面對艱困的處境,彼此的關係也會隨著付出心力而進化、成長及更深刻。
4.個性相容很重要
相容這種概念是一時的,它會來來去去,沒有一對夫妻的相處是永遠相容的。真正重要的是共同價值觀,而非共同興趣。
5.沒有化學作用,一切白搭--化學作用雖然很棒,伴侶們卻常常因此無法進行友意義或戰鬥式的討論,以釐清對彼此真正重要的事物。其次,當化學作用必然漸漸淡化後,伴侶們會變得苦惱鬱悶,為了錯誤的理由而爭吵。
不同於癡戀初期的折磨、激情之愛,友伴之愛比較不激烈,卻擁有極大的能量,同時包含依附、親密、忠誠,以及深深的愛慕,它可以進化,讓愛圓滿,產生幸福感。
6.感受到吸引力,就中了--吸引我們的人,未必跟我們最速配,事實上,往往正好相反,因引力是我們對他人的一種自動反應,代表我們潛意識中與父母關係的某些面向。
埋在童年回憶裡的陳年模式中會浮出檯面,而你將不再受到這些特質吸引。但這並不代表你不再愛對方,或者選錯對象;而是你該深入探索這個認讓你傾心的原因。
7.有愛就夠了
伴侶關係就像所有自然成長的事物,需要維護與滋養。美好的關係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它需要技巧、練習,以及投注心力學習與成長,不是光靠愛而已。

Chapter4 面對渴望
1.發現並追隨你的渴望,這就是幸福第一招。沒有被滿足的渴望,是所有爭吵的核心。一旦渴望被滿足,就會成為親密與滿足感的基礎。學習拆解爭吵,深入內心隱藏的渴望。隨時積極追求渴望,就能為親密打下堅固的地基。

2.渴望驅動著我們與別人產生關聯,建立親密關係,展開深入對話,同時也藉此讓自己更成熟。如果你的渴望沒有被滿足,他們會引發驚慌,最後通常導致爭吵。

3.首先要確認你的爭吵具有超越世俗和膚淺的強大目標,為的是滿足你的渴望。你愈了解渴望,愈容易讓你的伴侶之間的爭執以及其他相處時光更親密,更有意義。

4.當我們從伴侶身上體驗到支持、契合與安全感,渴望得以滿足時,感覺如此美好。反之,當伴侶之間的爭吵或生活壓力,威脅到我們的避風港,因為害怕危險或失去所愛,我們將產生依附警訊與原始恐慌。這種潛意識的警訊或恐慌會引發爭吵。

5.在爭吵的激動情緒中,你可能無法拉出足夠的空間與距離問自己,並且回答自己:究竟發生什麼事?我渴望的是什麼?在爭吵的熱度冷卻之後,再尋找自己渴望的事物,這時你的理性自我已經歸位,思考與感覺都更正確,也更清楚。

6.充滿愛的伴侶關係,能增強我們的自信、自我存在感。我們所釋放的訊號,對另一半的荷爾蒙濃度、心血運行、身體律動及免疫系統,都有正面影響。我們處理衝突時,比較不會有情緒性反應,而且更有成效。我們可以比較從容地面對關係中必然會產生的傷害,對伴侶感到不悅時,也不在像之前那麼好鬥。

7.當我們的渴望得到滿足時,會覺得安全、有保障,這就是賦權增能。我們的想法更有彈性,也能保持開放心態來挑戰自己的信念。諷刺的是,我們愈能與伴侶溝通、滿足我們的需求,就愈能保持獨立自主。

chapter5.投入互動
1.你得展開行動,承擔風險,滿足你的渴望並深入爭吵核心。真愛需要全面且用心地投入互動,也就是在這份關係中奮力追求、透過爭吵滿足可望、真誠面對、勇於承擔風險,且不怕犯錯。

2.想要達到真正的互動,你必須自我覺察,並探索深層可望,包括自己與伴侶的。也就是要坦誠展現真實、脆弱的一面。

3.跟伴侶分享你自己與你的生活,你們之間會有破壞性與建設性的互動,可能會撕裂或提升你們的關係,也可能危及親密感,但最終都會成為強化關係的力量。記住,爭吵與否定在伴侶關係中自有用途,他們能讓沒有表達除來的渴望浮出檯面,協助解決於事無補的互動模式,並化解彼此歧見。

4.在爭吵中,你每做出一次破壞性行為,都必須有五次正向互動,來中和負面能量。
互動七守則
1.強化正向互動
開創性互動有三大關鍵:友善可親、回應熱烈、情感互動。也就是說,態度開放、通情達理,能夠回應對方的情感交流。
2.將負面互動降至最低
天啟四騎士--可以預測伴侶關係步入終結的溝通形式:批評、防衛、輕蔑、退縮或封閉。
3.究責,對方最多只占五成
不管是誰挑起爭端、是誰讓情況變得更棘手,你和伴侶同屬這份關係,不論發生什麼問題,雙方都有責任。
4.對這份關係的快樂與滿足,負起百分百責任
進展來自於堅持與判斷輕重緩急,不是卯起來往前衝就可以看見成績。持續與伴侶分享你的渴望,百分百投入互動,承擔責任,釐清問題本質,創造更深刻的理解,好讓這份關係向前行。
5.永遠都要說真話並接受真話
你是否足夠成熟,可以分辨伴侶所說的話哪些是對的?如果你只問事實,且樂意當吵架輸家,不只肯定伴侶所言屬實的部分,也承認伴侶的觀點或想法更優秀,你就能贏得許多善意。
6.爭取,而非搞對立
針對為何而吵而展開對話,而不是一位堅持己見,跟你的伴侶搞對立。你必須先確認並承認自己想要什麼、可望什麼,毫無保留且負責任的表達清楚,同時不怕展露自己脆弱的一面。
7.善意推定
認定對方懷有惡意者,生理會處於一種高度興奮狀態--體內凍結的戰鬥模式被啟動,因為他們把伴侶視為敵人,甚至是來自邪惡帝國的掠奪者,而不是朋友,也無法提供慰藉、支持與安全感。

5.正向的評論與對話,可啟動催產素生成,活化前額葉皮質網絡,提升信賴感,強化溝通能力。情感連結、同理心與創意思考的能力,也會同步強化。你全身的感覺器官充滿催產素,促進依附與情感連結;製造平靜、契合、安詳,充滿愛意的感覺;舒緩你的焦慮與壓力;更能改善你因應伴侶關係的技巧。
Chapter6.自我揭露
1.揭露,就是發現限制性信念、既定程式運作、潛意識的動機與更深層的真實,而在經過分享或揭露後,能讓你變得更真誠、更可靠、更坦率。

2.當你對自己與伴侶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後,你就會明白,潛意識中的希望與期待,如何讓你們互相吸引、如何影響你們的互動或引發爭吵。你不再單純地想要伴侶改變,以免惹自己心煩,你會學習利用伴侶關係中的煩亂,進一步了解自己與彼此。

3.嬰兒時期,我們透過與父母的互動來建構大腦網絡,已創立母體的神經通道。母體是潛意識信念、情感、行為模式等綜合體的發展基地,在母體的滋養下,我們形成自我存在感、對自己的特定信念、解讀外界對我們的期待,以及我們可以對外在環境有什麼期待。

4.建立伴侶關係的潛意識目的,就是要完成或繼續我們的內在發展,促使我們學習、成長,甚至自我進化。爭吵往往是因為未竟事務浮出檯面而爆發。這種現象自有其功能:它幫助你意識到自己必須面對什麼、了解什麼、分享什麼,幫助你學習及成長,讓生命更完整。

5.我們與其他部分劃清界線,認為這些部分的自我很糟糕,或者不討人喜歡,我們將它們藏起來,不讓別人看見,甚至連自己也不看。我們隱匿了自己讓人不開心的面向:對人事物的苛求、各種情緒、痛苦,甚至是歡愉。我們對外所展現的,都只是存在虛假自我中,可以被外界接受的形象。

6.只要探索觸發爭吵的潛意識層面,你將不再把爭吵當成問題,而是之為通往自我認知、成長、深度了解與親密的有效途徑。你挖得愈深,你和伴侶愈能解開爭吵的癥結,更了解自己與對方,也更能彼此同理,愈吵愈幸福,愈吵愈契合。

7.你勇往直前,深深潛入未知的領域,相信自己可以在母體中找到限制性信念與未竟事務。你和伴侶分享這趟旅程,發現被否定的、被隱藏的自我其實充滿豐富的個人特質。你已經準備好付出代價,享受收穫--改變你的想法、感覺與做法。你已經準備好要解放了,成為完整的、真正的自己,擺脫限制性信念,解決未竟事務,體驗新的生活方式,打造全新的自己及全新的伴侶關係。

chapter7.自我解放
1.觀看及聆聽自己感興趣事物的自由,而不是因為「你應該」、「你早該注意」或「你以後就知道有用」。
說出自己的感覺與想法的自由,而不是「你應該這樣說比較好...」。
提出要求的自由,不必等別人同意才開口。
為了自己的利益選擇承擔風險的自由,而不是選擇安定,不願意改變現況。
2.改變限制性信念,不是隨口說說獲抱持正向思考就能做到。它需要一再重複的行動,當你擬定賦權增能信念後,必須展現真心相信的態度。每天給自己一些作業,挑戰限制性信念,探索新思維、新行動,以及新的感受模式,我們稱之為「指定生活作業」。

3.建立伴侶關係的新方法也許令人感到陌生、不自在,你可能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搞不清楚為什麼要惹事生非,為什麼要製造爭端、冒各種風險,為什麼要脫口說出真相。打破規則吧,不管限制有多少,都要對抗潛意識裡避免衝突的傾向。記住,這麼做是為了要得到這輩子最棒的伴侶關係,以及成為最好的自己。

自我解放七步驟
1.找出你的恐懼,打破現狀--提出問題,並討論問題
2.真實表達,不必小心真正的親密需要展現脆弱面與挖掘深層真相。你們是伴侶,是命運共同體。如果彼此的相處過於謹慎,永遠無法真正碰觸到對方的內心。
說出腦子裡想的,心裡感覺的,分享你的看法,為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據理力爭,表達自己的感受。沒錯,我們指的是所有感受。堅定並明確的表達出來!
3.每天聊聊要緊的事--光是交談還不夠,談話的內容才是讓關係產生正向改變的關鍵。
要緊的是,如對這一天有什麼感受,希望、恐懼與夢想。他們在關係中打造追求共同目標的凝聚感與意義,超越打理日常生活的層次。他們持續深入了解對方,而不是停留在關係剛開始的階段。
4.即時反應--不要等伴侶心情好了才開口,也不要覺得事情無關緊要,而刻意隱瞞。
每天抽出幾分鐘,養成一方說話,一方傾聽部打斷的習慣,你可以藉這個機會說清楚自己的感受與想法。通常在啪啦趴啦說出口之前,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覺得不開心。
5.趁早吵,經常吵--長期來說,兇悍、誠實、憤怒的爭吵,比壓抑煩惱更有幫助。
6.小事也得當一回事--對彼此關係感到滿意的伴侶,會討論生活中的顛簸起伏,而不是遇見阻礙就繞道而行。
這個星期我特別感謝妳及這份關係的事...讓我覺得心煩的事...
7.找個理由,開吵吧!--就算還沒儲備足夠的火力,就算還沒完全準備深入火線,尋個事由,大吵一架吧,可能會有很好的成效。這一架,可以引蛇出洞,找到需要面對並處理的問題。

4.深入探索,一個月至少一次「挑戰性約會」,互相挑戰並討論伴侶關係以外的議題,觀察你們在工作、與朋友相處,或在其他領域,如何為自己製造問題。支持彼此持續學習及成長,已成為最好的自己。讓你們的約會成為兼具自我爆料與其發效果的經常性約會,互相激盪新點子,應用促進幸福的心悸小,分享學習心得與受到啟發的經驗。

5.訂出標準可以大幅降低不必要的衝突。雙方是簽同意怎麼做才是最好的方法,這會帶來很大的安全感、團隊精神與親密感。他們設定新標準與執行協議,以達到解決爭端的目的。

6.擁有最快樂關係的伴侶們,會尊重彼此、分享權力,共同做出決定。如果他有足夠的安全感,應該能夠讓你發揮影響力,而不是堅持己見,宣示地位與掌控權;若非如此,雙方離婚或關係崩解的機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一。
Chapter8.母體重組
1.你必須為信念與行為建立新的神經路徑,改變表達愛意與爭吵的方式。也就是學習如何在一個嶄新且持續改善的意識架構下爭吵。如果能這樣做,伴侶之間的衝突可以讓彼此的關係持續變化,甚至產生質變。

2.多數人比較喜歡「習慣成自然」且「溫和」的伴侶關係,但是真正美好的關係正好相反。你必須學習凡事都要有自覺,從對自己的看法,乃至為何爭吵。

3.持續改變需要重組母體--重複、有意識地讓自己應用新想法與新行為模式,而不只是你或伴侶提出一個令人感到興奮的深刻觀察、一項因應得當的舉動,就算大功告成。

4.實際應用幸福技巧時,爭吵可為母體重組提供最佳時機,這時候我們對發展中的未竟事務比較有自覺,也比較願意體驗更深層的情感。當我們感受到原初的痛苦,就能夠分享內在真正面臨的問題;這份記憶與相關想法就能進行母體重組。當伴侶以理解與設身處地的態度溫柔撫慰,我們就能將這份同理心與令人不安的記憶連結在一起。我們之所以覺得心裡好多了,並不只是因為伴侶的關懷;更因為我們將伴侶的關懷納入新母體。這時,我們的想法、期待與生活方式就會開始改變。

5.調頻適應的意思就是,清楚了解自己的內在狀況,以及伴侶的內在世界。我們隨時提高警覺,而不是倚賴自動駕駛。這種專注的態度讓我們的心思更敏銳,也更有力量改變彼此的大腦運作。

6.當你和伴侶之間擁有穩固的情感依附,要調整頻率互相適應就更容易了。如果你出於自覺而努力讓自己更可親近、更有回應、情感投入更深刻,就能建立讓彼此更容易「讀」懂對方心思的基礎。透過母體重組,你們建立「我隨時都在」的情感迴路,打造互信機制。

7.當你查覺到伴侶的情緒變化,就表現出來。表達你的理解與關心,透過眼神、臉部表情、說話的聲調、撫觸、手勢和言語,讓對方知道你能夠設身處地,心有所感。當你們彼此的頻率真正「對」上了,並表達彼此的不悅、脆弱與情緒起伏,就能逐漸改變過去的互動方式,採取讓彼此更有能量的模式、更溫暖的情感連結。

8.懷疑對方、為自己找藉口、把決裂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或者責怪伴侶破壞依附關係,這些都只會加劇負面衝擊,製造更深的驚恐,讓彼此更疏遠欠缺,更加認定自己肯定在什麼地方出了問題。責怪伴侶則強化了你認為不能指望別人的信念。
9.你不必等伴侶出手,任何一方都可以啟動修復,你甚至可以修復自己。收回你加諸於對方的投射,找出未竟事務,對內在湧現的情緒抱持同情,如此就可以展開自我修復。修復沒有門檻,它是一種起心動念。

10.愛情就是雙方持續調整頻率,尋找情感連結,不斷錯過或誤判信號,中斷連結,再修復,尋求更深連結的過程。這一支相遇、分離、重新找到彼此的舞,分分秒秒,日復一日,持續舞動。

http://www.heartofthefight.com

Chapter9.專注奉獻
1.專注奉獻不僅僅是簡單的承諾或誓言,它是一輩子的承擔,彼此在心智清明的狀態下共度人生、深愛對方,善用幸福技巧處理衝突,並持續學習、成長及轉化。

2.專注奉獻讓你的愛更深刻。抱持專注奉獻的態度,妳可以讓激情之愛轉為友伴之愛。友伴之愛也許不像初期癡迷的激情那麼強烈,但是它擁有及其強大的能量,而且令人感到滿足。它融合了依附、親密,以及深深的愛慕。藉著持續而專注的奉獻,友伴之愛蓬勃成長,成為圓熟之愛,許多人認為這是終極之愛。

3.你必須更早一點確認渴望為何,投入更深,互動更多,從而進行自我揭露,及學習、分享,以及在更真實的表達自我同時,增加對自己的了解。你要學著養成自我解放的習慣,透過深刻的觀察,讓自己的言行、對事物的感受或思考方式,都能有所不同。這會帶動你的母體重組,積極推動個人內在的進化。

4.為伴侶設定不相關的標準或條件,以此作為愛的證明,這並不是專注奉獻。這給了你一個「離場」的伏筆--如果對方沒有以你想要的方式證明愛情,你就不會投入,甚至可能結束,選擇離開。專注奉獻是以滿足對方為前提,做自己該做的,讓這份關係走下去。

5.當一切都很順利時,問自己:我們要如何進一步改善現況?我們該如何學習,以帶動進一步成長?我們該如何卯足全勁,更深入的挖掘,看看這份關係可以發展到什麼程度?立刻行動吧。

6.願景讓我們一以貫之,持續前進。它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目標與計畫,並且落實執行;幫助我們事先設想好,如果途中遇見障礙時應該如何改善行進方向。願景具有強大的能量,可引發新的可能性。

7.我在這份關係中渴望得到什麼?如果我的渴望得到滿足,人生會是什麼樣子?我如何形成對自己的期待?我想像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到時候,我會有什麼樣的感覺?什麼樣的言行舉止?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我會如何表達自己?對我與我們的關係來說,那些願景是可能達成的?
Chapter10.情緒成熟度
1.真正的親密需要勇氣、誠實與情緒智商,這樣你才能知道自己的感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自己的主張。

2.真正的親密更無所懼,更肆無忌憚。它需要專注奉獻,讓前額葉活躍,同時也必須要有承擔、有遠見。它也要求你有能力撫慰自己的傷痛與恐懼,而不是一位指望來自伴侶的照顧,讓你覺得被接受、有安全感。那不盡然是無條件的愛,只能稱之為倚賴。

3.如果你必須假以外求,無法靠自己的力量變得完整,你就不是自己的主宰,不是一個能力足以應付成熟關係中所有要求的獨立個體。你還沒有完全達到自我區隔化。你還不是一個與原生家庭或伴侶涇渭分明的獨立個體。你還沒有完成自我發展的過程。

4.所有成功的伴侶關係中,都存在著強烈的緊張感,這股緊張感來自於兩種強大的生命動力:彼此歸屬的引誘力,以及獨立自主的推動力。如果我們一定程度調和這兩股力量,讓他們同時發揮作用,就能擁有滿足的人生與親密的伴侶關係。要追求成熟情感的成長,必須掌我個人與伴侶關係之間的緊張感。

5.你愈是獨立自主,愈不會擔心是否被接受或被愛。你持續探索內心的渴望,而不是糾纏於義務、罪惡感、刻板角色扮演或各種期待。當你愈能活出獨特的自我,感情表達也就更靈活,面對爭吵與煩亂時能夠安撫自己,而不是不知所措或完全失控。

6.藉由建立私人領域、追隨內在渴望的導引、整合願景與價值觀,你和伴侶之間發展出互為平等的共識,這並非透過評分表錙銖必較,而是磨出雙方共同認可的立足點。你們相信彼此都是有能力、有擔當且自由的個體。你們互相尊重,已開放而直接的態度面對每一次溝通。

7.所謂情緒成熟度,就是你能夠清楚知道自己的感覺、意識,以及身體感受到的變化。讓情感的智慧引領你前進。你感受到自己如何察覺深層的渴望、某些衝動在內心翻攪,而情感的絕之將啟動自我揭露的洞察力。強化情感表達有助於自我解放,讓你勇敢面對打破限制性信念的恐懼。

8.如果缺乏細膩表達各種情緒的能力,你無法成為完整的自我,也無法擁有最圓滿的伴侶關係。學習深刻察覺情緒變化並熟練的表達,與掌控情緒大不相同。我們花費太多力氣壓抑內心的感受,卻沒有學習如何認清他們並表達出來,進而從中獲益,但唯有這樣做,才能充分發揮恐懼與憤怒的功能。
Chapter11.親密智商
1.一對契合的愛人可以高度經去地讀出彼此的心意,並予以回應,包括雙方的感受、動機、價值觀、渴求的事物,以及其他更深入的種種。他們前一刻徹底挑戰對方,下一刻就輕鬆地溫柔擁抱,能夠有效率地「閱讀」彼此的心意,同時表達自我。

2.他們內在的覺知,來自於自知之明與自我警惕,他們對愛人的了解則建立在用心感受與真實興趣的基礎上。這樣的愛人們沉浸在甜蜜氛圍中,散發互相戀慕的光芒。他們從不停止學習愛的語言,每一天都希望能夠更充分地自我表達,更深入了解對方。他們持續改善情緒的覺知能力、調控能力、表達能力及成熟度。

3.如果依循情緒本來的功能,恰如其分地展現,所有感受都是好的,因為它們是人類經驗中能量強大的面向,每一種情緒都轉化為符合我們需要的密碼,讓我們有心理準備,可以降低傷害或危險的衝擊,同時也能體驗更多歡愉。不是我們的感受「不好」,是我們缺乏與這些感受相處的技巧,無法以負責任的態度表達,這才是造成問題的原因。

4.當我們與伴侶分享情緒經驗,感受到對方努力同理,便滿足了被認識、被了解的渴望。這種分享與情感連結的方式,不只讓我們在心理上覺得比較舒坦,同時也讓我們成為比較好的人。

5.所謂情緒能力,包括充分了解某種情緒如何影響你的身體,說出你的感受,以負責任的態度充分表達情緒,容許情緒發揮它的功能。我們稱最後一項能力為「情緒的實現」,包括有能力安慰自己、利用憤怒擺脫痛苦的糾纏、哀悼所失、面對恐懼、紓解悲傷、願意冒險走出心靈封鎖線、與伴侶或他人分享痛苦和歡樂。

內外上下四面模型
對內:隨時留意自己內在的轉變,以及有什麼感受。有助於掌握內心深處的渴望,體驗完整的生命力與同理心。
對外:從容自在,以負責的態度表達情緒。真誠、毫無保留的表達情緒,不拘形式,只要保持負責任的態度,不管是痛哭或捧腹大笑都無妨。
向上:表達自己的情緒或面對他人的表達時,多一點情感,多一點力道。這是讓你有動機並積極展開行動的關鍵,就好像高速轉動,持續暖機,那麼你就能夠飆速向前衝。
向下:撫慰、冷靜、調節情緒強度的能力。你有能力兼容並蓄各種情緒(不是壓抑)。

6.壓抑感受的代價很高。如果你試圖隱藏自己的感受,也會同時榨乾了發展認知能力所需的重要訊息資源,而這種作法只會減弱你的記憶力,以及思考與決定的能力。

7.「暫停」必須有時間限制。你們必須在一段時間內重啟對話。「暫停」不是藉口,不能順勢退縮,終止互動,表現得好像沒有吵架這回事,或者轉身離開,以各種方式懲罰對方。這是一個讓雙方冷靜的機會,藉此展開更直接、更負責的互動,進而解決衝突,促進雙向了解,讓彼此更契合。

8.親密伴侶之間發生衝突時,還有一種方法可以派上用場,那就是「撫觸」。千萬不要低估撫觸的力量,它可以幫助你有成效的利用爭吵,邁向成長。撫觸能啟動讓人感覺良好的催產素賀爾蒙,可以提高幸福感、信任感、讓人冷靜,感覺彼此緊密連結。
Chapter12.美好的一仗
1.「美好的一仗」讓你以負責的態度,避免不需要的指責與怪罪,認真面對人生與伴侶關係,你的爭吵是為了達到特定目的,不是只想與伴侶作對。你的爭吵是為了找出真相,擴大創造性與破壞性互動的比例差距。

2.英雄無法通過所有的考驗,你也沒辦法。在過程中愈戰愈勇、重新投入,才是關鍵。英雄不需要完成每個行動、通過每次試煉,但必須能夠從中學習。專注奉獻的態度能幫助你擷取教訓,不因為失敗就打退堂鼓。

3.支持你的伴侶追求他的願景,不是你對他的期待,是她對自我最深切的期許。這稱之為「米開朗基羅現象」,你幫助伴侶塑造出「理想自我」。肯定彼此「理想自我」的伴侶,不只能夠在生活中激發出雙方最好的一面,在各自趨近理想的同時,也能夠發展出更令人滿意的關係。你們的每一次互動都是「塑造」彼此的機會。

4.我們往往需要深愛的人或其他人的刺激,才能讓自己的渴望活起來。如果你壓根兒不知道渴望的存在,或者因為限制性信念而將它扼殺,就很難對某些事物產生渴望的熱情。

5.你學習如何透過爭吵,把真實的自己攤在伴侶面前,不論那是什麼什麼樣的自己。你透過爭吵進行自我解放,勇於冒險、大膽行動,衝破自己的極限,潛入更深的內心深處,尋找真正的自己,尋找更具包容性的親密。擬透過爭吵,持續且有策略地進行母體重組,展現最好的自己,創造充滿活力的親密關係。擬透過爭吵,不斷地做出選擇、勇敢冒險、學習、成長、再進化。你思慮清楚地進行自我趕造,發展出活力充沛、持續成長的幸福關係。建立伴侶關係的目的也更遠大了,因為你不只要讓自己變得更好,還要激發伴侶與周邊所有人最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