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看~

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覺得工作和信仰總是無法連上線嗎? 用你的工作轉動世界--呼召尋求、職涯探索、工作設計的新想像/The Fabric of This World:Iquiries Into Calling,Career Choice, and the Design of Human Work

1.我們周遭的功利行個人主義者,把人生的意義鎖定在工作世界裡,投身工作是為了追求個人成就,而成就的高低則往往以金錢來衡量。這些人工作認真、競爭力強,願意犧牲個人生活,只為了提升事業。表現型的個人主義者則剛好相反,慣於逃離工作世界的殘酷現實,尋求個人生活的意義:人際關係、休閒娛樂、「生活風格領土」。這些人決定跳出「老鼠競賽」,讓自己的存在更有人味、更為敏銳。然而,這兩種個人主義者,主要還是為了自己而活。

2.無可否認,工作這種制度是一股主力,把社會中一個個的人整合再一起。工作為我們的生活定出方向,把我們的時間安排得好好的,讓我們與人保持互動。可是,我們又不百分百肯定工作本身是好事。有些人工作只為了生活,有些人生活只為了工作,然而大多數人介於兩者之間,我們對工作的態度也因而分歧不一。

3.庶務修飾是皈依修院的成年人,同樣要立下守貞、安貧、服從的誓言,但是不必穿戴標記修飾身分的連帽會依,也不必餐與聖詠頌禱。庶務修士是修院裡的二等公民,凡是維繫神職人員生活所需的各種生意買賣和體力活兒,都由庶務修士負責,好讓歌詠修士有充分的餘暇,敬虔頌禱。

4.中世紀的人是工作為枷鎖,為了滿足自然的生理需求而不得不套在身上;文藝復興時代的思想家卻是工作為機會,可以藉此控制大自然。藉由工作,人類可以成為至高無上的主宰,統管自己創造出來的世界。

5.經濟學家往往關注勞力分工與生產力的正向關聯,卻很少過問勞力分工對生產者造成的影響。但是現代生產流程的悲劇,恰恰在於這種流程對於生產者的影響,因為,勞力分工有效地把勞工轉化成動物,判定他一輩子只能像動物般生產。

6.人之所以工作,是因為不得不做。如今,人只能在工作以外的時間,用炫耀的消費行為,視聽娛樂,甚至性愛冒險,尋求成就感。工作是為了生活,但是工作中毫無生活可言。

7.路得在天上國度與地上國度之間劃下了一到基本的神學分界:人與上帝的關係,乃是以信為根基,屬乎天上的國度;而人與鄰舍的關係,則是以愛為根基,屬乎地上的國度。而召命,位於地上的國度。說得更精確些,召命是特定的呼召,要人愛鄰舍,並且經由各種職責臨到人的身上。

8.地上國度的崗位次序是上帝自己設立的,他用這個方式,確保人類的需求日復一日得著滿足。因著人類在地上各式各樣的崗位上實現各式各樣的召命,於是飢餓的人有得吃,赤身露體的人有得穿,生病的人得著醫治,無知的人獲得啟發,若校的人受到保護。也就是說,藉著工作,人實際上參與了上帝對全人類持續不息的護佑大工。

9.工作的時候,人既不是把自己貶到畜生的層次,也不是把自己變成自炊自壘的神祉。應該說,藉著工作,人肯定了自己獨一無兒的專屬地位:人是上帝在這片大地上的代理者,要栽培並管理上帝所創造、所賞賜的諸般美好,讓世上一切都受惠。

10.虔誠的心靈,會從自然界、從聖經、從基督身上理解那位將自己彰顯於這些地方的上帝,並且以既敬且畏、崇拜又感恩、委身而順服的心去回應。當然,人總是有可能為了滿足至性上的好奇心而去追究上帝的本性與本質,然而這類知識若是無法造就一個人的信仰生活,就要視為無益,扔到一邊去。

11.上帝創造人,並不是要人成為一個個自給自足的個體。人無法靠著自己的努力來滿足自身所有的需求,就算是基本的身體需求也一樣。其實每個人都在以靠別人。這就顯明了上帝的心意:人類應該活在唇齒相依的社會中,有共同的需要,為彼此服務。人人都無法自給自足,勢必要聚到一起,形成一個相倚相扶的社會。

12.上帝把人創造成群居的動物。我們期盼從人類社會德著益處,人類社會也應當從我們身上德著益處,這才是平等。根據上帝的命令,我們從人類社會的益處,就是我們受雇從事某種職業所做的工作。

13.崗位本身不再是評判的基準,反倒要接受評判,看這崗位究竟是不適合作為服務社會的工具,如果發現有缺點或不適合這個目的,就要修正,甚或整個摒棄不用。人絕對不是回應呼召、服事上帝就好;呼召本身也必須用上帝的到來校準。

14.工人的本分是提供每日該有的工作成果;雇主的本分是提供每日該發放的薪資與像樣的工作環境;國家的本分則是保護勞資雙方的權利--維持生計的權力,以及擁有私人財產的權利。

15.人與人之間自然而然存在無數的重要差異,人的潛能、勤勉、健康、長處,各自不同;條件不對等的結果,必然是財富也不相等。這種不相等的情形,無論對個人還是群體來說,絕非壞事。社會的公共生活若要延續下去,勢必要仰賴形形色色的能力以及許許多多的角色,而每一個人通常都會選擇格外適合自己的角色。

16.儘管人可以藉著工作,滿足許多人與動物皆有的基本生理需求,但工作的成果絕對不止於此,工作還可以用來發展文化。工作的動力也絕對不只是動物的本能行為而已,因為要執行並完成一項工作,還需要智能、遠見、想像力,以及負責任的選擇。

17.恩賜不是拿來讓自己名利雙收的。相反的,擁有恩賜的同時就擁有義務,必須運用這些恩賜來建造信仰群體以及人類社會全體。因此,我們領受的呼召,不單是要成為特定的某種人,也要去做特定的某些事。

18.缺乏自我認識,並不是選擇職涯時會遇到的惟一問題。貪婪、驕傲、嫉妒、恐懼等等的最,也可能來攪局,蒙蔽我們的目光,以致看不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適合做什麼樣的事。

19.因為人類生來就有自欺的天分,所以最好去找公認見解成熟、不偏不倚的人,問問他們的意見。也許我堅信上帝特別呼召我去做某個工作,但是其他人也在我身上看到那些我自認為有的恩賜。

20.想要發現上帝對自己的人生有何旨意,與其尋求神蹟奇事的兆頭,還不如留意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身處什麼樣的環境。別以為我們的能力、負擔、愛好都是憑空出現,純屬偶然,然後上帝必須以某種特別的旨意介入,用一個完全不相干的方法向我們顯明祂的旨意。

21.上帝有時的確會呼召人去做他顯然無法勝任的事,有時甚至會呼召人去做他千百個不願意的事。然而,上帝這麼做的時候,是因為他即將展現大能,也就是說,他要行一個神蹟,而神蹟的定義就是超出正常軌道的事件。

22.光是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工作是不夠的,一定也要考慮到這份工作的「社會內容」:我能用這份工作為人類群體做出正面的貢獻嗎?我能協助滿足正常的人類需求嗎?我在提升或促進人類生活中那些真實、高尚、有價值的事嗎?

23.選擇職涯的過程,似乎不該只是盤點盤點自己有哪些才華和愛好、反省反省動機與態度是否合乎道德,也應該認真評估各種類型的工作具有多少社會價值。

24.收入足夠、財務穩定、有一點社會地位、做起來有成就感,都是應徵工作時的重要考量。但是,對基督徒來說,最重要的考量應當是服務。

25.基督徒的工作觀並不否認工作滿足感的重要性與價值。但是對基督徒來說,評估一份工作的時候,工作滿足感並不足以作為唯一的甚至是主要的標準。面對一個工作,首先要考慮的一定是這份工作如何提供一個合適的位子,讓人在其中運用恩賜、服務他人。如果工作同時帶來滿足感,只能視之為祝福,心懷感恩,但不可把滿足感當作目標。

26.要參與基督的救贖生命,就要反對各種邪惡、罪行,盡可能地剷除罪惡,不讓上帝為人類生活所定的美好次序受到扭曲。當然,我們不可能一夕之間改變世界,窮盡一輩子都做不到;若以為自己辦得到,純粹是自鳴得意的白日夢罷了。但同樣可以肯定的是,這世界亦非受制於「墮落後之必然」這條鐵律。縱然有再多限制,我們每個人還是有自己的責任範圍,每個人都在各種時機領受各種形式的呼召,需要作出重大的選擇,而這些選擇的效果累加起來,因著上帝的恩典,可以造成重大的改變。

27.儘管我們不會心存幻想,以為在上帝完全實現地上的統治之前,靠自己的努力就能建立一個基督教的社會;然而,只要力所能及,我們依然必須努力醫治、恢復一個破碎的世界,並且盼望上帝成就將來必要完成的大事。

28.許多熱情獻身給事業的人,不是為了致富而已,他們想要挑戰、想要成就、想要大眾都認得他,而這樣的渴望似乎永遠滿足不了。他們是奉得與其說是利祿之神,不如說是顯達之神,因此他們甘願用生命當作活祭,獻在自己選擇的專業祭壇上,希望那個神滿足心中熊熊的渴望。

29.當勤奮工作的美德變成工作上癮的惡習,很可能表示有潛在的靈性問題需要對付。用工作當成肯定感與自尊心的來源,也是一種癮頭,需要被打破,方法就是與一位恩典的上帝相遇。

30.工作應當是一個社會場所,構成這個場所的方式,應當讓人自由且負責任地運用各式各樣的恩賜與才能服務他人,這才是人類工作合宜的組織方式。

31.當工作中的責任感以及運用智力、創造力的空間,全都備有系統地倒空;當工作被縮減成只是在執行簡化後的例行公事,隨便哪個機器人或訓練有素的動物也能做,這時,工作就不再是一個可以運用人類特有的恩賜、才能服務他人的場所了。

32.單調的經驗量,可能較常取決於操作員對工作的態度。眾所皆知,同樣的工業工作在不同的個體身上會產生不同的主觀效應。有些人可能覺得這份工作極度單耊,有時甚至無法忍受;有些人卻覺得這份工作還算愉快,勝過富於變化的職業。

33.人際關係學派用的方法,很少注意客觀的工作組織方式與工作條件。生產力的關鍵在於勞工彼此的社交互動。大家來上班,不只有經濟上的需求,也有心理上的需求,想要在社交上得到接納,想要有自尊、自主地掌握感。

34.工作令人滿意的五大因子是:成就、賞識、工作內容、責任、晉升。至於工作令人不滿意的根源,最常提到的因子有:公司政策與行政、監督管理、薪水、人際關係、工作環境。滿意的因此跟工作本身的性質有關,不滿意因子則與外部的因素有關。

35.工作必須重新設計,容許人們有機會獲得成就與賞識、有機會從事需要負起責任的複雜工作。不僅如此,工作也必須提供機會,讓人得以發揮創造力、成長、晉升。唯有工作變成自我實現而非自我否定,人才會養成積極正面的工作態度,也惟有積極正面的工作態度,才能讓人在最高的層次從事生產。

36.工作應當是一個社會場所,讓人在其中負責任地運用各式各樣的才華與能力,服事鄰舍。這條準則要再加上一個註腳:人類的存在是多面的。人類並非只有單一層面。人類生命受造的次序有無數層面,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倫理的、政治的,不一而足。

37.優良工作場所的特色是信任與公平待遇,指的就是工作情境的倫理與政治因素。在信任和尊重的情境中,員工生氣勃勃,而優良工作場所會具體表現善意,維持溝通管道暢通,讓資訊自由流動。此外,因為權益受到保障,員工可以盡情發揮,而優良工作場所會設立各種矯治機制,履行公平待遇的承諾。

用你的工作轉動世界--呼召尋求、職涯探索、工作設計的新想像/The Fabric of This World:Iquiries Into Calling,Career Choice, and the Design of Human Work
作者: 李.哈迪 (Lee Hardy) 
譯者: 楊璿 
出版社: 校園書房出版社 

簡介:
聆聽你的呼召,讓工作的世界重新轉動

工作,佔據了人生大半的時間,有人不得不工作,有人瘋狂地熱愛工作。傳道者曾說:「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道書二章11節),努力的成果即使再輝煌,終將如風消逝,要是沒有意義,這一切便毫無價值。有誰能告訴我們,這一生到底是為何辛苦為何忙?「工作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從古希臘時代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中世紀的阿奎那,長期以來都將勞力生產活動視為鄙俗。直到馬丁路德重振了「召命」的教義,人們才開始明白,人手中的工作其實是上帝神聖護佑的一環;一雙雙勤奮的手,耕耘著的是上帝對這世界的祝福。

本書作者李‧哈迪遭遇工作瓶頸時,細細查究西方思想史,發現對於工作的關鍵解答就是馬丁路德與加爾文宗發展出的「召命工作觀」。相較於一般人所以為,工作是為了「自己」,召命工作觀則看見,只有明白工作的目的原是為了「服事他人」,我們才有可能從中找到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在本書中,哈迪也結合訪談實例與現代管理學,提出應用召命概念的實際建議:要隨著自己的恩賜去選擇,才能找到最合適的崗位;也惟有明白召命的意義,才會知道如何設計工作,方可組織高效率的合作團隊。

置身現今這個變動的社會,本書豐富的內容,將幫助每一位讀者,發揮一己所長,進而投身在編織世界的神聖使命裡。

詳細資料
原書號:A1600
ISBN:9789861985534
出版日期:20170601
頁數:320
尺寸:14.8 x 21cm
排版方式:橫排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印刷方式:單色印刷
分類:生活教導/職業
適用對象:適用所有人

出版社書系:Work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