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看~

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

常會覺得自己怪怪的,卻又講不出個所以然嗎?--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Running on Empty: Overcome 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Chapter1.健康的教養與情感忽視的教養
要驅動一個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讓他可以長成一名有著健康情緒、能夠與自己的情感有所連結的成年人,最低限度的親子情感連結、親子共感(感同身受)、以及父母對孩子有著持續的注意力是必要的。小於這個最低限度,孩子成長以後就會產生各種情緒困擾。

情感上忽視孩子的父母,通常他們都會同時具備這兩個特徵:他們要不就是在遭遇生活危機的時候,以某種嚴重的方式忽略了孩子的情感,為孩子留下一到難以治癒的傷口(突發性的共感失敗);要不就是在孩子的發展過程當中,對於孩子的某些需求一直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長期性的共感失敗)。

父母身上三種基本情感技巧:
1.父母能夠對孩子感覺到情感上的連結。
2.父母能夠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將他看成一個獨特且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他自己的延伸、財產、或是負擔。
3.運用情感連結和注意力,父母能夠充分地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如果孩子沒有對於孩子的重要性表示肯定,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太常想要或需要獲得雙親之一的注意力有點丟臉的話,他就會長成一個對於自己的情感需求視而不見的大人。

Chapter2.十二種導致情感忽視的父母類型

1.自戀型父母--雖然他們看起來很傲慢,但是卻很容易受傷,情感相當脆弱。他們會記恨、把過錯推給別人、排擠別人,當事情不合己意就大發脾氣。他們不喜歡自己有任何不對的地方,喜歡聽自己說話。或許他們最傷人的特色,就是經常性地批評別人,覺得別人很可悲地在某方面有所匱乏。
當他們的孩子犯了別人看得見的錯誤--不管此時孩子有多麼需要父母的幫助--自戀型父母會覺得自己受到打擊,並且要孩子為此付出代價。
自戀型父母缺乏一種能力,那就是他們無法去想像或是去關心孩子的感受。沒有同理心的父母,就像是在昏暗的燈光下拿著不銳利的工具進行手術的外科醫生,很可能會製造出一堆瘡疤。
2.威權型父母--凡事照規矩、一板一眼、並且會懲罰孩子的父母,他們以一種非常沒有彈性且不可妥協的要求來養育孩子。
權威型父母通常都會處罰孩子或是打孩子,而不是與孩子針對某個問題或議題進行討論。他們對於孩子的感覺或想法並不是特別在意,教養的方式是根據頭腦李某個「正常的孩子應該要有什麼表現」的模板,卻沒有把孩子的個別需求、天生氣質或是感受考慮進去。
3.放縱型父母--放縱型父母經常被描述為選擇了阻力最小的教養之路,從好的方面來看,他們希望孩子快樂;就壞的方面來說,他們希望自己不用為教養孩子負責任。不管是哪一種,他們都沒有為孩子提供限制或規範,或者是為孩子提供在青春期的時候可以用來反叛的強烈大人形象。
雖然青少年渴望自由,但是擁有過度的自由對他們來說不一定是健康的。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需要強力的家長讓他們可以與之對抗,藉由衝撞父母的規則和承擔必要的後果,使他們能夠學會做出正確的決定,並且試著控制自己的衝動。
一個充滿愛心與關懷、真的會教育孩子的家長,不會讓孩子認為他在學校惹麻煩這件事一點都不重要,或是讓孩子認為錯誤中沒有什麼值得學習的東西。
4.離婚或喪偶的單親父母--家有憂傷的父母,不是一件容易面對的事情。當他們正在為失去另一半而難過之際,你同時也失去了父親或母親,這讓事情變的雪上加霜。
5.成癮型父母--成癮事實上包含了更廣泛的強迫性行為,從賭博或購物,或是網路陳癮、色情成癮,到刮刮樂成癮、菸癮、吃角子老虎成癮、線上遊戲成癮等等。
對於一個成癮父母所養育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於家庭生活的回憶可能相當錯亂,好的回憶和難過的回憶混雜在一起。在一個充滿無法預測因素的教養環境之下成長,成癮型父母的孩子會成為焦慮、擔憂、以及心裡沒有安全感的成人。
成癮型父母會傾向於以控制和干涉來平衡自己對孩子的忽略。
6.憂鬱型父母--憂鬱型父母通常有消失的傾向。這樣的父母會轉向內在,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想著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擔心自己是不是有辦法把事情做好。他們的能量很低,沒辦法給孩子什麼東西,也無法參與家庭生活。當他們現身,很有可能會顯得暴躁或悶悶不樂。
在面對正常教養要求的時候,憂鬱型父母會覺得自己好像是被逼迫的、坐困愁城、或是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因此他們的孩子可能無法認知到自己的價值,在成年以後很可能也會變得憂鬱。最後,因為憂鬱型父母對於自己的行為沒有足夠的控制力,他們的孩子也可能會面臨失控的風險。
7.工作狂父母--工作狂通常都是使命感很強的成功人士,深受同僚、家庭和社群成員所景仰。不幸的是,默默承受痛苦的通常是他們的孩子。
藉著把工作擺在第一位,工作狂父母傳達給孩子這樣一個訊息:與工作相較,孩子的情感和需求並沒有那麼重要(這會傷害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因為他們沒有辦法積極參與孩子的成就和榮耀,也在無意中告訴孩子,他們的成就和榮耀並不重要(這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8.必須照顧特殊需求家庭成員的父母--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家裡有個重病的人,不管那是父母或是手足,一般來說,孩子所得到的關愛通常都會大打折扣。
當家長(覺得自己)無力去改變孩子生命中不好的遭遇,他們就會試圖去降低這些壞事的影響力。這些家長不只是無意識地小看了孩子的壓力,也會在無意中要求他們要像大人依樣董事,而這不一定是孩子有辦法做到的。
9.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健康的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會「支持」孩子達到孩子想要的目標;不健康的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則是會「逼迫」孩子達成父母想要的目標。
要適應這樣的家庭、與這樣的父母相處並在其中成長,大部分的孩子都會採取否定的方式,假裝自己的情緒並不存在。這也難怪,受到情感忽視的孩子在長大以後,會有一種匱乏的自我感受、對自己沒有愛,同時也缺乏與其他人在情感上連結的能力。
10.反社會型父母--反社會者沒有罪惡感。因為這樣,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任何事情,心裡卻一點負擔也沒有。只要他們想要,反社會者可以去做或是去說任何事情,而不會在隔天或是任何時候覺得自己做錯事或說錯話。
伴隨著零罪惡感而來的就是缺乏同情心。對於反社會者來說,其他人的感覺一點意義也沒有,因為他們沒有感受的能力。
11.身兼父職或母職的孩子--這類型的父母,在現實中允許、鼓勵或是強迫自己的孩子表現得跟大人一樣,而不是像個孩子。
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感覺、自己想要什麼、或是不知道自己的事情有什麼重要。對於遭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成年人來說,這種空虛、疏離的感覺是他們經常會碰到的一個制約。
12.為孩子著想但是缺乏自覺的父母--對健康的成長而言,光是愛孩子還不夠。一個可以感受孩子情緒的家長,也必須要能夠察覺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的情緒。他必須具備觀察力,能夠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能力做些什麼、不能做些什麼。他必須願意、也有能力付出足夠的精力來真正瞭解孩子。

關於情感忽視,不幸的是,它會自行延續下去。在情感上受到忽視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有情緒上的盲點,不管他們面對的是自己的情緒還是別人的情緒。當他們自己為人父母,他們無法覺察孩子的情緒,而他們所養育的孩子也會發展出相同的盲點。事情就這樣一直延續下去。

Chapter3.受情感忽視者的十種特質
那些童年情感受到忽視的成年人在外觀上可能看起來很正常,但是他們對於自己地基裏頭的結構缺陷卻常常渾然不覺,對於童年對自己的一生有什麼影響也沒有概念。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困境,他們經常責怪自己:為什麼其他人看起來都比較快樂?為什麼給予比接受還容易?為什麼我覺得自己和所愛的人無法更接近?我的內心究竟缺少了什麼?

1.空虛感--它是一種概括性的不舒服。感到空虛的人,心理彷彿少了某種東西,時而出現、時而消失。你可能會有一種約略的感覺,好像自己少了某些別人擁有的東西,或者你就像是個局外人,從外面看著自己。
他必須學習什麼是情感,接受自己擁有情感這件事,並且允許自己去感受他們,這樣才能體驗到生命的本質、豐富和意義。只有在他知了生命的本質、豐富和意義之後,他才有能力進入一段關係之中。
2.反依賴--指的是一種不需要別人,或者更準確地說,害怕依賴別人的心理驅力。

3.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那些在兒時受到情感忽視的成人,一般來說,對於自己的自我形象也有著不太正確的認知。所謂不正確並不一定意味著負面的認知,而是「偏離了事實」。

4.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同情心有兩種,一種是我們對別人的同情心,一種是我們對自己的同情心。童年情感被忽視的人,對別人有很多同情心,對自己卻不然。他們可能會因為自己身上的一個小缺點而對自己感到生氣,不過如果這個缺點是在別人身上,他們則會表現得很寬容。

5.罪惡感與羞恥感--當孩子從父母那裏接受到一種訊息,亦即他們的情感是一種負擔、累贅、甚至是錯誤,他們通常會因為自己擁有感覺而產生罪惡感或羞恥感。他們會努力掩飾自己的感受,或是根本不要去感覺。
當一個孩子的情緒沒有被父母看見或是受到認同,長大之後他可能就無法發展認同自己情緒的能力。身為大人,他可能無法容忍強烈的感受,或是任何感受。他可能會壓抑自己的情感,並且因為生氣、難過、焦慮、挫折、甚至是高興而怪罪自己。
6.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自責--如果一個人對於自己人性之中的情感感到深深的羞恥,那麼他將很難不對自己生氣。如果羞恥感再進一步發展,就會變成對自己的憤怒。

7.極力想隱藏真實情感--當一個人心裡深深地覺得自己某個地方出了毛病,便會自然而然地試著將這種感覺合理化,或是為自己找個理由。

8.無力滋養自己和別人--那些在情感上沒有獲得滋養的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覺得要在情感上滋養其他人相當困難。
一個孩子如果太遠離愛、關懷和幫助,就會開始變得僵硬,並且把別人拒於門外,也無法接受滋養或是給予他人滋養。
9.缺乏自我紀律--對於許多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人來說,行使所謂的自我紀律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受到情感忽視的人通常必須經過一番掙扎,才能讓自己從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當中停下來。反之,他們也沒辦法強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

10.述情障礙:無法覺察情緒或瞭解情緒--指出一個人在情緒上有所匱乏,不管是與情緒有關的知識,或是對於情緒的覺察。他們不想或是無法容忍情緒,甚至無法體驗情緒。

Chapter4.情感得不到認同的危機
就設計來說,人類就是要去感受情緒。當這樣的設計短路了,一開始是由於童年情感忽視而受到毀損,後來則是由遭受情感忽視的孩子自行在成年以後延續下去,於是整個系統便無法運作。想想看沒有加糖的冰淇淋,或是一台少了基本指令的電腦,如果我們把情感從人類的心靈當中移除,心靈的運作就會失常。

對於一個受到情感忽視的人來說,他們將麻木和痛苦的感受藏在心裡,他們也不會與任何人分享其他的情緒。時間一久,或許你可以想像這要一個人付出多大的代價。就像是氾濫的洪水淹過河床,它會慢慢地侵蝕一個人存在的根基:他們的能量、動力、自尊,以及對於生活的熱愛。

Chapter5.自我修復與成功改變的阻礙
1.對改變抱持錯誤的期待
改變一定會按部就班發生:大多數真正的改變並不會這樣發生,相反地,它是一陣一陣地來臨,可能前進兩步,接著又後退一步。重點就在於退步的時候要繼續努力,堅持不懈,直到你又開始往前一步。
挫折等於失敗:失敗的感受很容易變成對自己的憤怒。然而,對自己生氣是進步的大敵,你很有可能會因為對自己生氣而偏離了原本的目標或是開始退縮。
如果偏離目標,乾脆就放棄:在改變的過程中,偶爾偏離目標是很正常的。只要沒有半途而廢就好。
2.遇到挫折就逃避--從各種不同的層面來說,改變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一,你得讓自己去做一件不熟悉的事情;第二,你得讓自己去做一件你覺得困難的事情;第三,你必須堅持下去,就像剛剛提到的;第四,為了改變,你必須做很多功課。
唯一能夠處理逃避這種自然傾向的方法,就是與它正面對決。所有有價值的事都必須透過努力才能得到。
3.因感受到自己的改變而不安--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發現自己的不安,但是他們可以感覺到它,於是自然而然地想要從改變當中撤退,回到舊有的模式當中。

Chapter6.與情緒共處:瞭解、辨認、肯定、分享感覺
1.瞭解情緒的作用與價值--實際上,那些絕頂聰明的人經常可以利用情緒來幫助自己思考,同時也會利用自己的思考來調節情緒,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找到方法,亦即以一種健康又均衡的方式來使用情緒。
傾聽你自己的感覺正在對你訴說些什麼,接著想辦法在感覺的基礎上採取行動,藉此改善你的情況、生活或是周遭的世界。
情緒對於生活而言有其必要。情緒會告訴我們是不是處於危險之中,是不是該逃跑或者要放手一搏,以及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放手一搏。情緒是身體與我們溝通、驅使我們去做某些事情的方式。
情緒除了驅使我們做某些事情,它還有更多的功能。譬如情緒會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帶來養分,為生命賦予深度和豐富的內涵,讓生命變得有價值。與別人的連結能夠幫助我們抵禦空虛感以及存在性的焦慮。
2.辨認並說出你的感覺--當你辨認出自己的情緒,並且用語言對自己或別人表達出來,你便握住了方向盤、一腳踩上了油門。你從自己的內在把某些東西拿出來,讓未知變成已知。

3.更細微的覺察並記錄你的感覺--你在迫使你的頭腦去做一些對他而言相當新奇的事情。從根本上來說,你是在打造一個全新的神經網絡,隨著每一次練習,它會變得更強壯、運作得更順暢,即使你在練習時感覺沒有那麼成功。
當你開始發展出對於情緒的覺知,你將能夠運用情緒賦予你的完整力量,從中獲得極大的解脫,而不必再耗費那麼多毀滅性、沉重的力氣去壓抑它們。
4.接受並從感覺中找到能量和指引--有些遭受童年情感忽視的人完全無法覺察到情緒的存在,還有一些人會壓抑情緒,因為他們有個深植於內心的想法,認為有感覺是錯誤的、可能會造成別人的負擔、或是讓他們變成壞人。
原則1:感覺沒有對錯--感覺本身並沒有錯,也不會讓我們變成壞人。重點在於,當我們在面對這些情緒的時候要怎麼做。不要因為你的感覺而批判自己,而是用你的行為來評斷自己。
原則2:感覺之所以存在,一定有個好理由--情緒沒有邏輯可言。他們可能看起來莫名其妙或是無法預測,但是如果你盡力試試看,便會發現每一種情緒背後都有一個原因。
原則3:你有能力調節強烈的情緒--隱藏起來的情緒,通常對我們有很大的控制力。如果我們能夠覺察某個情緒,我們就能掌握它。
IAAA練習(辨認、接受、找到原因、行動)--首先,辨認你的感覺。第二,接受它,且不要評斷它的對錯。第三,試著去釐清感覺背後的原因,或是找到它的起因。第四,看看這個情緒是不是要你採取某個行動,如果是的話,就採取適當的行動。

5.帶著覺知,有自信地表達你的感覺--為了培養真正的自信,你必須具備同情心和感同身受的能力,那是一種可以覺察你要說的話可能對別人造成什麼影響的能力。
這種讓你變得舒服一點、可以好好面對人生的魔法,就在於用語言把你的感覺表達出來,然後與另一個人分享。
有時,在某些情況下,你只需在自己心裡把它表達出來就夠了;有時,最好對沒有直接涉入其中的第三方表達出來;另外有些時候,你必須直接對牽扯在其中的人表達你的感受,這裡就是需要自信的地方。
6.在關係中,肯定並分享你的感覺--
友誼:有些友誼可能沒有辦法熬過建立情感深度這樣的挑戰,不過換句話說,這樣得友誼品質也不是很好。
婚姻:他們真正需要的是彼此在情感上有所連結的感覺:一種受到伴侶瞭解,他們也瞭解對方,因此能夠自然而然地感受對方這樣一種感覺。因為情感連結是生命的元素,是將關係維繫在一起的膠水,也是讓關係持續保持溫度的燃料。
水平式問題的用意在於獲得訊息,垂直式問題的作用則是在於促進瞭解。在真正的垂直式提問當中,傾聽對方的回答是非常重要的。你的下一個問題應該要讓對方的注意力往自己的內在一種,讓對方的注意力更深入自己的情緒。再進行的時候,一定要帶著關心和體貼。如果你正確地提問,這個方法便能夠幫助你更趨近問題的核心與對方的內心。
Chapter7.照顧自己需求的技巧和改變清單
1.學習滋養和接納自己--如果你很健康而且能夠享受生活,你便能敞開心房,對身邊的人散播正面的影響。你的健康和幸福會產生漣漪效應,擴散到你的伴侶、孩子、朋友以及所有接觸你的人身上。
步驟一:優先把自己擺在首位--當你既健康又強壯,你便能隨心所欲地以一種更豐富、更深刻、更健康和更堅強的方式來為他人付出。
學會說不--表達自信的主要規則就是任何人都有權要求你做任何事情,但是你也有同樣的權利說「不」,而不需要給他們任何理由。
請求幫助--當其他人在說「不」的時候,他們一點也不會有罪惡感或是感到不安。其他人都知道如何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大部人的人再請求別人幫助時並不會覺得煩惱,在對別人說「不」的時候也是一樣。
探索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照顧自己的一大重點就是了解你的喜好,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可以幫助你界定自己想要什麼,當你能回答,不管對方同不同意,你都在照顧自己這件事情上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優先讓自己快樂--要知道,每個人都需要快樂,而且值得擁有快樂;你值得快樂,就像每個人都值得快樂一樣。
步驟二:培養與食物的健康關係--為孩子培養與食物的健康關係是父母的責任,但許多並未在情感上忽視孩子的父母也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他們自己和食物之間同樣沒有健康的關係,他們自然沒有辦法教孩子他們不知道的東西。
步驟三:規律的運動--領悟並了解運動的價值和重要性;找到一個你可以享受其中的運動;培養良好的自我紀律。
步驟四:擁有均衡的休息和放鬆時間--有覺知、懂得觀察的父母不會為了自己方便才讓孩子去休息;他會讓孩子照著固定作息來休息,並教導孩子如何有規律地、持續地照顧自己;或者當孩子顯然需要休息的時候,他就會讓孩子休息。這麼做能教導孩子辨認自己的疲倦訊號,以及在自己需要的時候,知道要如何讓自己休息。
2.建立平衡的自我紀律--藉著練習並培養特定的技巧,你可以靠這些重要的硬體來重塑大腦,讓自己去做你不想做的事,反之亦然。每天都要做三件你不想做的事,或者讓自己停止做三件你不應該做的事。
試著常常練習這件事,如果不小心失敗了,就立刻重新開始。不要給自己太多批判,也不要太放縱,讓自己完全偏離目標。如果你持續下去,你就會發現維持自我紀律、調節衝動、還有去完成那些沒有獎勵但是必要的任務,變得越來越容易。
3.給自己滿滿的安慰--這些能夠對於情緒保持覺察的父母,藉由這麼做來教導孩子一項重要的生命技能。當孩子的情緒受到接納、寬待、適當的撫慰,他們就能把父母撫慰他們的這種能力變成自己的。
建議策略:泡泡浴、熱水澡、聽音樂、運動、彈樂器、煮飯、和小孩(寵物)玩、散步、打電話條天、躺在地上看星星、打掃、看電影、禱告冥想、自言自語
在你的人生中,自我安慰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當你越來越精於此道,你會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平靜,整體而言也會對自己更有把握、更自在。
4.體貼自己的情緒--你必須要愛自己、對自己友善到一定的程度,只有當你在乎自己、願意善待自己,才有辦法做到這一點。
守則一:停止嚴厲批判自己--不要讓你內在的批評聲音對自己說一些你不會對親朋好友說的話,不要用你不會懲罰親朋好友的方式來懲罰自己。
守則二:揪出具有破壞性的自我憤怒--如果你犯錯,你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從錯誤中學習,其他的都只是浪費力氣而已。

Chapter8.終結惡性循環:給孩子你從未擁有的情感支持
1.運用五個原則,處理你在教養上的罪惡感
罪惡感之所以會出現,經常是因為你擔心你自己是否有把孩子教好。但是在好的教養的中,罪惡感並不是必要的;相反地,它可能會對健康的教養造成困擾。
罪惡感會讓你對自己的教養的每一步都產生質疑。如果孩子知道父母有這樣的自我懷疑,他們可能會利用這一點。因此,罪惡感會削弱你的權威地位。
與其覺得有罪惡感,倒不如把教養的目標放在讓自己成為負責任的父母,同時了解沒有父母是完美的。
成為負責任的父母,不代表你得因為一時犯下的錯誤而埋怨自己。
就像其他人一樣,你教養孩子的方式是根據你自己知道和親身經歷過的教養方式。你無法給予孩子你沒有體驗過的情感力量。不過,你現在正在讀這本書以及這一章,這代表你在乎,而且你已經準備好,並擁有足夠的堅強可以創造出某些改變。
2.肯定到目前為止你已經達成的改變--你對孩子說不,他肯定不會覺得開心,但是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像這樣簡單地肯定孩子的情緒,對這件事會有多大的幫助。

3.改變制約,成為可以感受孩子情緒的父母--想知道你受到情感忽視如何影響了你的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回顧這件事情怎麼對你造成了影響。不管你的情緒健康有什麼坑洞或裂縫,除非你去修補它們,否則你的孩子可能也會擁有同樣的坑洞或是裂縫。
空虛感vs用愛自己來填滿它--空虛感來自於童年時期沒有在情感上獲得圓滿的感受,那是親子關係中,就連結的品質和數量而言,一種完整的感覺;然而在你與父母的連結當中,有某些東西不見了。
反依賴vs互相依賴,彼此需要--假設你已經長大成人,並且強調勇於獨立的價值,那麼你會注重於以這種方式教育你的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你可能根本沒有仔細想過這件事,只是自動地執行你所知道的教養方式,就像所有的父母一樣,自然而然就這麼做了。而不館是上述哪一種方式,你都會讓你的孩子錯失與他們身邊的人互相依賴的機會。
如果你讓孩子覺得他們不應該依賴別人,你就剝奪了他們寶貴的力量,而那是他們生命中的其他人能夠給予他們的禮物。這樣的力量可能有不同的樣貌:另一個人或許能夠讓我們的生命變得豐富、讓我們變得更有活力、或是為我們分攤一點負擔。
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vs正面清晰的自我感受--有時候你只需要陪在孩子身邊,在那裏看著他們,而不需要多些什麼。你的孩子會吸收你的注意力,在其中看見自己的模樣。這些自我片段會結合成為一個完整人類的精確反映,這個人將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夠做什麼。當他邁入成年階段的時候,他會擁有許多所沒有的優勢:一個完整、清晰和強壯的自我意象。
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vs關愛和原諒自己--
虧待自己,把同情心留給別人vs關愛和原諒自己--如果你看見孩子因為犯錯而懲罰自己,或是對自己太過生氣,這時你就該出手幫助孩子,向孩子點名他對自己的憤怒有點超過,而且不應該將矛頭指向自己。
陪他走過了解、承認錯誤、學習和原諒的過程,這樣的歷程非常寶貴,會讓你的孩子學會支持自己和別人、負責任,對於一個成功而又堅強、對自己和他人懷抱著關愛和同情心的成年人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能力。
罪惡感與羞恥感vs健康的自我接納--當你的孩子有某種感受,請讓他的感覺繼續流動,同時你要視著追溯這種感受的起因。你可能得問孩子一些問題,幫助你了解狀況,或者是回想看看是否有某些狀況造成了或是加重了這樣的感受。
出手幫助孩子調節情緒和阻止孩子的情緒是截然不同的,就像是「男孩不哭」以及「讓我們一起想想看事情是怎麼了,看看我們要怎麼做」之間的差別。
針對自己的憤怒與責備vs原諒自己--如果我們不原諒自己,我們所犯的錯誤就會毫不必要地成為我們的存在裏頭一個巨大的組成部分。這些錯誤可能會接管我們的自我感受,甚至成為我們的身分認同。
極力想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vs可親和可愛--確定你的孩子不只知道你喜歡他或是愛他,而是要感覺到這一點,這件事相當重要。溫暖又充滿關懷的擁抱、笑聲、對孩子的個性表現出真正的喜愛,如果你能把這樣的感受傳達給孩子,會對他的成長大有幫助。
無力滋養自己和別人vs給予和分享情感--你為孩子創造滋養的每一件特別的事,都會讓他們在日後能夠而且也願意把自己的情感分享出去。如果你在孩子這一生當中給予他溫暖的照顧,他也會培養出豐富的情感,然後把這樣的情感給予他所愛的人。
缺乏自我紀律vs一切都在控制之中--一旦你為孩子設立了明確的規範,並且在合理的範圍內保持彈性,另外一件重要的是就是清楚地對孩子說明這些規範。就某個程度來講,自我紀律就是為自己設立清楚的守則、並且遵循這些守則的能力。
你的孩子必須知道,如果不遵守規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行為的後果必須要清楚而且適當。此外,最重要的是,你必須以一種可靠的態度要孩子接受後果。
述情障礙vs情緒覺察--注意孩子當下的感受、努力感覺孩子的感受、為孩子用語言把這樣的感覺表達出來、使用垂直式提問法的技巧、讓情感成為生活中的重要成分。
養育孩子是我們身為人類最大的特權。不管我們手上拿到什麼牌,我們在生物學和社會學上的任務就是讓手上的牌變得好,再傳給我們的孩子。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像是給孩子一手更好的牌,更能補充你油箱裡的高級汽油。這是你所能成就的事情之中,最令人感到滿足、充滿正能量、充滿愛、讓人生豐富、以及有如英雄一樣的事蹟。

守則三:讓你的智慧和同情心為自己服務--對你自己訴說你的智慧話語,並且傾聽和接納自己的聲音。
守則四:與充滿關愛且堅定的內在聲音對話--能夠帶來幫助的、正面的、充滿關愛且堅定的內在聲音,就像是一場對話,你會以一種不批判的方式質問自己,要求自己思考事情究竟哪裡出了錯,並且想辦法避免在日後重蹈覆轍。
守則五:接受自己也會犯錯--就像擁有情感一樣,犯錯也是人性的一部分,這兩者都是人性之中沒有辦法討價還價的。
當你把自己強而有力的同情心轉向自己,你就能夠以一個全新的你來生活--一個值得被愛、難免會犯錯、不完美、有自己的優缺點、有時候勝利有時候失敗、敏感而又能屈能伸的你,一個完整而且能夠融入這個世界的你。
Chapter9.身為治療師,如何協助童年情感忽視個案
個案特點:
1.對於自己擁有感受這件事表現出罪惡感、不安或是對自己生氣
2.當治療師全是某些情況時,大力為自己的父母辯護
3.懷疑自己的童年記憶
4.不瞭解情緒如何運作,包括自己的情緒和別人的情緒
5.不斷表現出反依賴傾向
6.被忽略的痛苦深藏在記憶中

療癒的步驟和技巧
1.先處理眼前的問題
2.協助個案逆轉反依賴--要治療反依賴傾向,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讓遭受情感忽視的個案繼續留在療程裡。
3.培養個案對情緒的容忍度--在療程中使用感覺語彙,問問個案對於其他人的感覺有什麼想法、問問他對於自己的感覺有什麼想法、問問他在此時此刻有什麼感覺。
4.帶領個案認識自身的特質--治療師要仔細觀察許多事情,像是個案的喜好、學習模式、認知模式、美感、優點、缺點、以及關係模式。接著在任何可能的時候,以個案可以吸收的方式,把它們回饋給個案。
5.提供個案均衡健康的內在聲音--治療師必須引導個案檢視自己的負面經驗,不管那是別人的批評、或者是自己的失敗和錯誤。治療師可以幫助個案考慮某些事件的起因,與個案討論面對事情的方法,同時保持完整而具有同情心的立場。
6.拒絕想縱容個案的衝動--當治療師發現個案做了錯誤的選擇,他就必須說實話,幫助個案把事情想清楚。當治療師發現個案得過且過,他也要以關懷的方式讓個案明確地知道這一點,中和個案內在兩個極端的聲音,創造出第三個聲音,帶著同理心,鑑定且勇於挑戰個案的聲音。
7.處理個案自我懲罰的傾向--如果治療師可以建立個案的覺察能力,當治療師以身作則,展現出富有自我同情心的話語、平衡和力量的時候,個案便更能夠從中獲益。療癒的目的是要幫助個案將這樣的聲音內化,隨著時間過去,這個聲音就會成為個案自己的內在之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